武昌一年。
四月七日。
距離府試還有不到三日的時間。
可這阻止不了許清宵仰慕者的熱情。
柏廬書院這幾日人影頻繁,皆是想要一睹許清宵之容,想看看這到底是什麼人。
只可惜的是,這幾日時間,許清宵幾乎化身書呆子,在書樓內一直看書。
而且聽聞許清宵什麼書都看,柏廬書院的書樓共有三層,藏書七萬卷,許清宵已經將第一層和第二層的書全部看完。
如今正在第三層看書。
這種閱讀速度眾人倒是可以理解,畢竟許清宵開了竅,過目不忘,所有書籍只需掃一遍便能記住。
至於三位夫子,則每日都會過來等候。
許清宵越是在認真看書,他們對許清宵就越是喜歡。
或許這就是讀書人的古怪之處。
與眾不同。
辰時。
書樓當中。
許清宵神色變得有些激動。
這幾天閱書數萬卷,一來是讀書理解,二來是瞭解天下局勢,但最重要的還是搞懂自己腦中文宮。
如今許清宵總算發現了一些線索。
他手中的書籍,名為聖居注。
類似於起居注,記錄了大聖人的起居生活,以及一些聖人言論。
是真是假許清宵不知道。
不過其中記載了‘天地文宮’,只是不夠詳細,簡略提了一筆。
而讓許清宵激動的是,上面提到了一件事情。
聖人門徒。
第一代文聖,也就是大聖人,門下有七位極其傑出的弟子。
不過皆然死在至暗時代。
這七位門徒,皆是半聖,其中有一位弟子,模樣俊美至極,才華無雙,有成聖的資質。
但那個年代太過於黑暗,這位弟子以身封印妖魔,解救蒼生。
模樣俊美,才華無雙,聖人門徒。
這以上三點除了才華無雙之外,其他兩點都符合那文宮之人啊。
想到這裡,許清宵快速翻閱,發現沒有其他線索後,便翻閱其他書籍。
兩個時辰後。
許清宵又找到了部分線索。
‘朝歌’
聖人大弟子之名。
【朝歌,大聖人首徒,生時星辰而顫,天有仙樂,紫氣東來,三歲作詩,五歲絕詞,十歲名揚天下,二十歲立意,二十五歲成就大儒,後拜師聖人,為聖人首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