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自己表現出了誠意,對方自然也想展現自己的價值。
“實不相瞞,這件事存在很多內情。”張韋開始小聲敘說起來,“從大的方面來說,梁國公的遭遇不過是各方勢力鬥爭的結果罷了!西河郡公可知道現今的大唐,其實可以分為五大勢力?”
“五大勢力?”李守有些疑惑,“我只知道太子、楊國忠、安祿山,應該算是三個吧?其餘兩個我還真不瞭解。”
張韋聞言搖了搖頭:“剩下的兩個才是最大的勢力!一個便是當今聖上,另一個呢?”說到這裡他頓了一下,“便是太宗皇帝說過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裡的水!”
李守聞言豁然開朗,沒錯,皇上才是朝廷中最大的那股勢力,而老百姓卻是全天下最大的勢力。
“瞭解了這五大勢力後,無論朝堂上如何風雲激盪,天下如何變化也都能琢磨的清清楚楚,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您以後做起事來也才能思慮周祥!”張韋繼續道。
“有些門道!”李守對這位張好古的觀感不禁上升了一個臺階。
“如今天下的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楊國忠身為大唐右相,不僅宮中有貴妃支援,朝內有官員阿附,就連地方上也有小人諂媚,似乎如日中天不可一世!難道這真是當今聖上老邁昏庸造成的嗎?”張韋直言不諱地問道。
“非也!我們只要看看當今聖上的皇位是如何得來的就能明白,他當年是如何的叱吒風雲!先是鬥敗韋氏外戚,後來又幹掉太平公主,聖人從險象環生的宮廷鬥爭中脫穎而出,才有大唐幾十年的開元盛世!這樣的皇帝能任由楊國忠做大?”張韋拍了拍桌子。
“所以說到底,楊國忠的地位和勢力不過是皇上牽制太子,制衡安祿山的工具罷了!”
“而太子呢,先是李林甫後是楊國忠,看起來似乎兩任右相都跟他不對付。但有了上面的分析我們就能知道,這都是皇上牽制他的手段!只要楊國忠在且勢力龐大,太子的地位便安然無恙。若是楊國忠倒臺,朝廷又沒有新的勢力取代,那麼無論是皇帝還是太子,他們的心裡都不會安穩!”
張韋繼續分析。
李守心中有些大徹大悟,原來朝廷結構竟是這樣的。
“您其實也算是太子的人,不知道西河郡公如何看待太子?”說到這裡,張韋多問了一句。
“太子殿下為人大度,待人真誠,恪守禮節的同時又能做到孝義忠廉,將來必然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李守回答道。
“其實未必!”張韋搖了搖頭,“做了幾十年的太子,見多了宮廷中的血雨腥風,又被李林甫算計了無數次,再老實的人也會懂得收斂鋒芒,韜光養晦!”
“嗯?”李守有些不太理解。
“呵呵!您可以不信,但你是否想過,太子在朝中有沒有表現出勢力龐大的樣子?當今聖上連自己的那些皇子都可以圈養起來,難道不會派人監視太子的一舉一動?”張韋一連提出兩個問題。
李守不禁陷入沉默。
“太子這些年表現沉穩,自李林甫死後更是默默無聞,讓人抓不住什麼把柄,所以小弟料定現在太子的背後肯定還有高人在幫他出謀劃策,等待時機。只不過此人隱蔽得非常好且才智高絕,我猜他極有可能便是當年被皇帝贊為‘神童’,被張說和張九齡兩位宰相稱為‘小友’的李泌!”
李守聞言一驚,他還真聽說過這位李泌的名號,此人在歷史上好像也非常有名。
“再說楊國忠那邊,此人才具不高早有定論,但最近行動卻忽然有了章法,尤其在京兆尹事件上可以說做到了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啊!”張韋說到這裡才開始切入正題。
“願聞其詳!”李守虛心求教。
“估計你也知道,李峴之所以被貶是因為調查安祿山造反的事情!”張韋說道。
“不錯!”李守點了點頭。
“實際上這正是楊國忠的奸計,他先指使手下揭發安祿山造反,然後順理成章地下令京兆府搜查安祿山宅邸,最後還拿到了證據。”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安祿山必然會因此失去聖人的寵信,甚至會丟掉性命,到那時楊國忠在朝廷之外的最大對手便會消失,他就可以全力對付太子!”
張韋開始分析:“而如果安祿山安然無恙、繼續得寵,皇帝便需要找一個人來做替罪羊以撫慰安祿山,那麼這個替罪羊會是誰呢?必然是負責搜查的京兆府的人,也就非梁國公莫屬了!如此一來,楊國忠便可以趁機安排他的心腹鮮于仲通上場,京兆尹之位便落入了他的囊中,這便是左右逢源之術!無論事情怎麼發展,最後得利的都是楊國忠!”
“啊!”李守忽然感覺眼前一片清明,原來事情的真相居然是這樣的。
“以楊國忠的才智,想不出這麼厲害的招數,所以肯定是得了某位高人的指點!據我猜測,此人應該就是張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