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運輸隊的俸祿。
20萬石就是2400萬斤。
就算每一個民夫推車運1000斤,也需要24000個民夫。
每一個民夫1兩銀子。
這又是24000兩。
這樣算下來,一共就要469.9萬兩。
再算上一些折損和其他,差不多就是500萬兩左右了。
仗打贏了,總要犒賞吧?
不犒賞也可以,但這不符合張晨的做事風格。
下面的人立了功,就得賞。
就拿出100萬兩來賞!
所以,一共要花費600萬兩。
這一仗打了多久?
一個月而已。
一個月就燒掉了600萬兩(約39億元)!
這一仗的收穫是什麼?
保住了大淩河城,奪回了義州。
即保住了錦州城以東的一個重要軍鎮。
只要大淩河城保住了,接下來明軍就可以渡過大淩河城,在大淩河城東邊修築軍事堡壘。
明軍在遼東的戰略地形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以前的戰略是被壓縮在遼西走廊裡伸不開手腳,無法做到幾路大軍靈活調整,很容易被敵軍圍點打援。
現在不同了,如果戰略伸展開了。
敵人要是再想為圍點打援難度就非常高,因為明軍可以幾路支援某一個地方,建奴圍點之後打哪一路呢?
戰略縱深的改變,迎來的是戰術的更加靈活。
崇禎嘆了口氣,雖然打掉了500萬兩,但是絕對值!
如果這一仗打輸了呢?
打輸了就有兩個後果:
一、戰略被壓縮,士氣受損,軍心不穩。
二、朝堂政治格局將發生變化,孫承宗會迫於壓力辭官,樞密院則名存實亡,新軍也會名存實亡。
這就是歷史重演,朝堂再次陷入到相互掐架的老局面。
戰爭和政治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