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閣老的身份是相當尊貴的,倪元璐一到,保定情勢立刻就穩定了不少。
兵馬撤回營中,街上的百姓也都散去了。
見內閣閣老居然來到了保定,地主士紳們彷彿是看到了救星,他們紛紛代表百姓心聲,要求撤換徐標。
誰也不提攤丁入畝,所有人都明白,但是撤換了徐標,攤丁入畝的試行,自然就會無疾而終。
倪元璐當日沒有見他們,只是定出了日子,三天後,在都察院保定分院會見所有保定士紳,有什麼冤苦,到時可以直接和他訴說。
“聽說了嗎?倪閣老這次來,就是為了懲治徐標。”
“那太好了,徐標酷吏,苦保定太久了!”
夜晚,謠言不脛而走。
……
三日後。
保定士紳齊聚都察院保定分院,因為人數太多,大堂放不下,所有人都擠在大院之中。他們之中,有致仕官員的子弟,有舉人身份,但卻沒有出仕為官的閒散,也有擁有大片土地的,朝中有官員後臺的大地主,當然了,更多的人則是來看熱鬧,他們都想知道,倪閣老為什麼來?朝廷又會如何處置徐標呢?
腳步聲響,紅袍閃現。
倪元璐倪閣老出來了。
“參見倪閣老~~”
大院裡一片參拜之中,所有士紳都是諂媚,恨不得將自己的臉貼到倪元璐的屁股上去。
倪元璐卻是冷然。
倪元璐,字汝玉,號鴻寶,浙江紹興府上虞人,為袁可立的門生,天啟二年進士,素有名望,但遭小人所忌,崇禎八年蒙讒言罷官,十五年初,朝廷重新啟用,最初,倪元璐深知朝政不可為,不想出仕為官,因此拒絕了首輔周延儒的邀請,甚至在書信中也勸周延儒不要為相。
但崇禎十五年末,聞清兵入至北京,京師震動,崇禎帝求救兵於天下之後,倪元璐卻散盡家財,募得死士三百人,馳援北京,崇禎帝深為感動,任之為兵部右侍郎,次年拜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不久又兼攝吏部。
十七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倪元璐請修南京宮殿,以備不測,但未被採納。三月,北京失陷,倪元璐說,國家到了如此地步,死是我的本分,遂自縊以殉節。
……
是前世裡不同,倪元璐這一次出仕,並非是因為京師危急後的忠君,而是在隆武帝繼位之後,他隱約的看到了一些希望,於是當週延儒倒臺,首輔變成蔣德璟之後,他便欣然接受朝廷的召令,往京師赴任。
隆武帝對倪元璐極為敬重,倪元璐到京之後,直接入閣為大學士。
最初,倪元璐對年輕的隆武帝並沒有什麼瞭解,他只是覺得隆武帝英武有朝氣,更有魄力,雖然有很多的動作和行為,十分的出格和荒誕,幾乎是趕上了當年的武宗皇帝,但本性聰睿,只要勸導有方,就一定能將年輕的皇帝導回正軌。
但入閣一年多,他漸漸感到,他對年輕皇帝的看法和想法,都太膚淺了。
隆武帝雖然仁善,但卻是一個相當有主見的君主,但是決定了的事情,就不會更改。
說實話,做輔臣的這段時間,倪元璐並不是太愉快,準確的說,是一直處於矛盾和糾結之中,一方面,大明內外形勢大大好轉,建虜連續三敗之後,暫時無力對大明興起大規模的進攻,李自成張獻忠更是先後被滅,禍害大明十幾年的賊亂,漸漸平息,這一切,都是陛下的文治武功啊,若沒有陛下的廢除遼餉,追繳逮賦,改革鹽政,查抄貪官奸商,朝廷怎麼能有銀子和兵力,完成上面的這些壯舉?
從這一點來,倪元璐對年輕的皇帝是欽佩無比的。
但另一方面,陛下卻又非常明顯的顯露出了對“聖人之學”的抗拒,不說改革科舉,在最後的殿試中加入農業和數學,只說將每月一次的經筵,陛下極度敷衍的態度,就是非常非常的明顯,一年十二次的經筵,竟然無故取消了三次,如果不是群臣力爭,說不定會取消的更多。
對聖人不尊,離經叛道啊。
在這個時代,離經叛道是很重的罪名,幾乎等同於不孝和不忠。天子為天下人的表率,就更是不應該了。
身為臣子,必須糾正。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