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也知道品牌建設和計劃時代的桎梏,無法透過增加生產和其他老牌腳踏車廠對標和拼搏。
彎道超車成為萬方當時唯一的選擇。
所謂彎道超車,是開闢新道路,在新賽道上打敗腳踏車,電動腳踏車成為萬方技術攻關的不二選擇。
從85年開始,萬方廠長看出電動腳踏車是一大商機,開始投入鉅額資金開發,直到91年,不光是萬方,其他腳踏車廠和電池廠的開發高潮均以失敗告終。
老廠長他們曾經私下談及失敗原因,市場接受程度、老百姓富裕程度、計劃經濟的桎梏等等都不是原因。
唯一原因是當時的動力電源只有開口式鉛蓄電池,這種電池笨重、漏液。維護困難,壽命偏短,使用者不歡迎,導致電動腳踏車推廣失敗。
而第三次開發潮是從92年開始,極地人聯合高校開發出較為實用的密封式鉛蓄電池,同時在電機、電控及充電器方面進行不少改進。
畢曉筠帶著團隊直接駐紮到飛來腳踏車廠,指導生產和安裝。
這是他拼命想要回來的原因,他想要把飛來電動腳踏車推廣到市場,將萬方老廠長的願望實現。
丁自明從始至終對這款技術發明沒有引起任何重視,一直在搞飛來職專,甚至於目前的狀態一點也不著急,不懂得推廣的重要性。
以至於他埋怨甘總,虧損企業沒有廣告預算,這種拍腦門的決定絕對不是正常企業提出的規定。
丁自明不是一個好領導,對於甘總的政策,沒有任何抵抗。
不過他也感嘆極地人揮金如土的狗屎運,還有甘總的超前佈局。
甘總陸續拿出400萬的科研經費投入到電池和電機研究,畢曉筠不顧生產環境,自己擰螺絲,弄得滿手機油。
等她離開時,才知道是甘總的二姐。
真是拼搏又好運的家庭。
如果不機警起來,等技術擴散到其他腳踏車廠,彎道超車和先發優勢完全消失,這不是保暖內衣,大家對品牌的認可度高,腳踏車老百姓主要看價效比,品牌優勢殆盡。
所以當他得知沒有推廣預算後,他費盡心思耗盡原萬方的渠道和老關係,才獲得這一份市府的專案。
這麼放棄,他真是要發瘋。
“甘總肯定不會同意的。”任日慶自問自答。
鄭春紅眼前一亮:“誰說不會?”
“你這個方案就比剛才強多了,要是自建的話,滿足甘總的要求,把推廣隱藏在運營當中,挺合適啊。”
“40萬的預算少了點吧。”
丁自明笑道:“給領導一個發揮的機會。”
任日慶:“???”
“你們覺得甘總會批准虧錢的專案。”
丁自明安排車輛,拉上任日慶去彙報工作,露出甘笛式的微笑:“把所有不可能的選項排除後,再不切合實際的方案,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