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九個國家聯手,我們的海軍,完全可以直接封鎖大明帝國的海岸線。然後,對大明帝國長達近兩萬公里的海岸線,不斷的發動騷擾式的進攻,他們只有三十萬正規軍,就算是擴軍了,也不可能守住這麼長的海岸線。”
“我們要學聰明一點,不和他們正面作戰,只要我們不斷騷擾,他們就必然要不斷的退居內陸。是的,有的地方並不適合登陸,但我們可以用小船轉運士兵登陸,打個幾百槍就換一個地方。”
“我堅信,大明帝國的皇帝,會為他的狂妄自大付出代價,會像是他對我們宣戰一樣,宣佈他對我們投降,然後割讓給我們大量的利益。”
講道理,主戰派說的太有道理了。
就連主和派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爭辯了,可他們還是不想和大明帝國開戰。
並不完全是因為懼怕大明帝國的武力,還因為開戰就代表著他們的利益會受損。
亞歷山大二世,在群臣討論的時候並沒有出聲,他只是在安靜的觀察。
作為一個在後世評價中用偉大來形容的君主,他擁有足夠高的智慧,也正是因為他實行的解放農奴,讓沙俄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為未來的強大埋下了重要伏筆。
所以他能夠清楚的發現,主和派所代表的利益群體,其實就是和大明帝國開戰之後,必然會被大明帝國的武力所‘毀滅’的區域代表。
這些人距離大明帝國實在是太近了,以大明軍的行軍速度和戰鬥力,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夠橫掃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
所以這上百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人,不希望和大明帝國開戰。
主戰派代表的利益群體,自然就是那上百萬平方公里之外的人,他們分析了大明帝國的正規軍數量,作戰地區的氣候環境,以及大明帝國的後勤補給等等方面的資訊。
最終得出了大明帝國打不到他們的結論。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希望開戰了,等到主和派代表的利益群體,被大明帝國覆滅之後,他們再獲得勝利,得到的利益就不止是那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利益了。
還有大明帝國所擁有的利益。
會議討論了三天的時間,主戰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開交,吵的亞歷山大頭皮發麻,但卻始終沒能吵出什麼結果。
畢竟,最終的拍板還是要看亞歷山大的意願,沙俄此時也是君主制的國家。
在綜合了所有的利弊之後,他終於做出了決定。
會議室內,亞歷山大說道:“我最近在研究那片土地上的歷史,包括他們的語言和文化,他們有一個朝代我覺得很有意思,和我們現在的情況有些像。”
“而那個朝代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
亞歷山大用他才學會的大明帝國官話說道:“年年稱臣,歲歲納貢。”
旁邊有翻譯詳細的解釋了這八個字,也解釋了那個朝代。
主戰派聽到了這裡,就全都興奮了起來,因為他們已經看出來的沙皇的意思。
主和派紛紛在心裡嘆了一口氣,他們過去幾天時間的爭辯,並不是為了說服主和派,而是為了說服沙皇亞歷山大。
可很明顯,他們的說服失敗了。
“大明帝國很強大,可以說,是那片我們渴求的土地上,最強大的一個帝國。所以他敢輕易的對我們宣戰,而且是用完全不存在的藉口,因此我們也能夠看出來,如果不滅了大明帝國,未來的他們,一定會繼續對我們發動戰爭。”
“不管我們這一次是勝利還是失敗,我們都應該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強大,讓他的勝利付出慘重的代價,然後,滅了大明帝國。”
亞歷山大最後說道:“當然,我允許的失敗,只是區域性地區的暫時失利,我要的,是最終的勝利。”
“集結所有兵力,我們應戰。”
君主直接發出了命令,再無一人拒絕和反對,相關的命令在第一時間被傳達了下去,陸軍和海軍紛紛出動的時候,沙俄方面也邀請了各國談論聯手的相關事宜。
但沙俄不僅僅是邀請了被吳彥宣戰的九個國家,還邀請了歐洲地區的其它國家。
覆巢之下,唇亡齒寒。
這些道理外國人們當然也懂。
所以,即便是大英等國已經決定了,先拖延時間,讓沙俄和大明帝國打的頭破血流之後,再真正的參與到這一場戰爭之中。
還是派出了許可權很大的代表團,到達了沙俄的首都聖彼得堡。
歐洲地區的相關國家先一步到達,美利堅因為距離的原因,此時才剛剛得到大明帝國對他們宣戰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