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聯軍對於咸豐帝的命令,本可以完全無視,但怎麼看這道軍令對於他們而言都沒什麼損失。
他們不相信,大明軍會選擇對付最難對付的他們,就算是大明軍被圍困之後要突圍,也肯定是要往清軍那邊突圍,想要刺殺軍方高層,也肯定是先去刺殺咸豐帝。
至於大明軍有援軍趕來?
他們還是那句話,見勢不對轉身就走,儲存實力以備將來。
不過聯軍方面並不相信會出現什麼意外,畢竟他們有三十五萬大軍,而大明軍只有兩萬人而已。
於是,真八十五萬大軍,直接衝向了吳彥所在的淮安縣城,隔著十里路的距離,把這座城團團圍住了。
四國聯軍只出動了三十萬人,留了三萬人在海州港口,還有兩萬人在船上。
等到包圍圈徹底的完成之後,所有人都有一種心中大定的感覺,無論是圍著淮安縣城的五國聯軍,還是被圍困在淮安縣城的大明軍。
沒有看到預計之中的大明軍突圍,五國聯軍還有些惴惴不安,可各方探子卻百分之百的確認,東京城和南京城的十五萬大明正規軍,還是一副死守城池的態度,壓根就沒有動彈。
大明統治的其它地方,也沒有出現成建制的兵力調動,就像是大明國把他們的皇帝陛下趙無極給遺忘了一樣,甚至是一副準備看著他們的皇帝陛下,被聯軍給弄死的態度。
於是,聯軍方面就都鬆了一口氣,開始討論起如何強攻的問題了。
清廷肯定不會率先動手,要求四國聯軍按照之前簽訂的條約,率先攻城。
聯軍方面也不想自己的人出現太多死傷,畢竟是攻城戰,就算是三十五萬對兩萬,以大明軍的戰鬥力而言,弄死他們十萬八萬的好像也問題不大。
守城方本來就佔據了很大的優勢。
兩方相互推諉的時候,在除了近衛軍之外的幾乎所有人,看起來都像是‘困獸’的吳彥,卻在改名字。
“這一戰之後,華夏大地必然一統,大明四萬萬百姓,當享平安喜樂。”
吳彥對著身旁的安妮、公孫瓚等人說道:“所以,自今日起,淮安縣城更名為平安縣城。”
旁邊專門記錄皇帝言行等事務的史官,拿著筆就在紙上寫了起來。
“大明武帝四年,九月初九重陽日,陛下更名淮安縣城為平安縣城,言此戰之後,華夏大地必然一統,大明四萬萬百姓當享平安喜樂……平安縣城之戰,陛下親率兩萬近衛軍,於平安縣城內,被清廷、大英帝國、奧斯曼帝國、法蘭西帝國、沙俄帝國總計八十五萬聯軍包圍,何至於此?皆因陛下貪功冒進,自大狂妄……”
“停!”
吳彥正大光明的看著史官的記錄,更是毫無尊重的直接打斷正在奮筆疾書的史官,說道:“你這裡寫的不對。”
史官楞了一下,仔細看了看自己記錄的文字,沒發現任何不對,於是問道:“陛下,臣哪裡不對?若是陛下想要讓臣刪掉貪功冒進、狂妄自大的評語,大可不必,因為後世歷史必定比臣的評語更甚。陛下,請尊重史官,尊重歷史。”
史官嘛,還是很有骨氣的。
旁邊的公孫瓚瞬間暴怒,當即就要動手上演一出毆打史官的好戲,卻被吳彥攔住了。
史官被想要打他的公孫瓚嚇的後退了好幾步,手中紙筆也掉在了地上。
吳彥撿起了線裝史記,笑呵呵的指著其中一處說道:“我是說這裡不對。”
見吳彥攔住了公孫瓚,又沒有殺他的意思,史官這才上前小心翼翼的上前幾步,躬身到了吳彥身邊看向了吳彥手指的地方:陛下親率兩萬近衛軍,於平安縣城內,被……八十五萬大軍包圍。
史官愣道:“陛下,這裡沒什麼不對啊?”
“當然不對了。”吳彥笑著說道:“你怎麼能說朕被包圍了呢?明明是朕包圍了他們啊,給朕改了。”
史官傻了。
……
……
ps:這兩天牙疼,疼的我都想直接把牙給拔了……好在我沒錢買假牙。恩,今天一百萬字了,雖然成績撲街,但也很高興,畢竟是一百萬字啊,對於一個萌新來說堅持可太不容易了,牙疼因為高興稍微緩解。以上ps字數不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