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計十一個國家。
也是目前為止,真正意義上在華夏大地上有商業貿易行為,有一定軍事實力進行遠征的十一個國家。
至於什麼朝鮮、越南這樣的國家,吳彥也完全不放在眼裡,此時都是清廷的附庸國家,也就相當於是大明國的附庸,沒必要談什麼交易。
不服就打服。
而談交易的十一個國家,除了沙俄之外,都需要足夠的海軍力量,以及大量的軍艦運載能力,才能夠打過去。而現在蒸汽機剛剛研發成功,想要投入到船運的應用之中,還需要不短的時間。
至於從陸地一直打到歐洲,從俄羅斯穿過白令海峽一直打到美洲大陸……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吳彥現在就算是有十萬甚至是百萬白馬義從,也不可能打過去。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後勤補給跟不上,陸地運輸的情況下,別人輕而易舉的就能夠切斷補給路線,也可以豎壁清野。
想要遠征,就需要用軍艦船運,佔據一個港口之後,船堅炮利誰也沒法切斷吳彥的後勤補給。
見完了所有的外國使者之後,距離吳彥建國之後那一次已經震驚了全世界的戰爭,已經過去了八個月的時間。
這八個月的時間裡,大明國也發生了一些對外戰爭,但都是小規模的戰役,分別是太平天國和清廷糾集的一些兵力,大明國也都是以全勝作為戰果。
日常朝會上。
曾國藩彙報道:“陛下,清廷已經命令各地,組建了人數超過百萬的勇營,最多半年時間,他們就會聯合至少三十萬的清廷正規軍,對我們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
無論是吳彥還是大明國朝臣,還有諸多列強,在大明國展現出足夠的軍事實力之後,就不再把太平天國放在眼裡,認為只有清廷才是大明國的對手,原因就在於此。
清廷統治華夏大地已經兩百多年了,雖然腐朽至極,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咬碎牙齒,就能夠組建百萬大軍,相比之下,太平天國動輒宣稱幾十萬大軍,可實際上都是散兵遊勇。
而且太平天國的權力爭奪嚴重,領導人格局太小等原因,也是太平天國不被所有人放在眼裡的原因之一。
“你們覺得,他們的百萬勇營,再訓練半年的時間,又擁有什麼程度的戰力呢?”
吳彥提出了問題。
兵部尚書沒有第一個回答,這樣的機會只有曾國藩這個戶部尚書有。
曾國藩回道:“陛下,在臣看來,戰力方面百萬勇營,以及三十萬清廷正規軍都不足為慮,相比於咱們大明國的精銳,哪怕是十萬對一百三十萬,咱們也是必勝無疑,原因有三。”
“其一,咱們大明國十萬正規軍,乃是精銳之中的精銳,而清廷的勇營卻是以人數為先,老弱不在少數。即便是清廷的正規軍,也多有老弱病殘。”
“其二,咱們大明國伙食好、餉銀高。反觀清廷的勇營和正規軍,餉銀遠不足咱們大明國,伙食也是能吃飽就行。再加上陛下勇武無雙,士氣和戰力方面,咱們自然能夠在面對清廷軍隊的時候,人人以一當十。”
“其三,咱們的火槍更為先進。狀元營如今已經擴編到了一萬人,白馬義從也已經擴編到了一千五百人,只需要以狀元營和白馬義從為先鋒,左右騎兵掠陣,當可在頃刻間殺敵無算。到時候,清廷軍隊自然會產生譁變,逃兵不可計數,咱們甚至能無傷大勝。”
曾國藩說到這裡,頓了一下之後,才說道:“但……假若清廷不和我們正面作戰,而是分兵十幾處,甚至是二三十處的話,咱們必敗無疑,只能孤守東京城。”
以少敵多,最怕的就是人家分兵。
你主力再能打,人家就是不和你主力打,一點一點的蠶食,就要看是誰先蠶食掉誰了。
吳彥聽到必敗這個詞,一點也不慌,問道:“那你覺得,咱們應該怎麼打呢?”
曾國藩說道:“迴避下,臣認為,應當先趁著清廷要訓練勇營、集結兵力糧草之時,先打南京城。只要打下了南京城,以東京和南京相望互守,長江為兵力糧草補給之要道,方可避免孤城難鳴。而且,打下南京城之後,可收編太平軍,只要再有十五萬軍兵,哪怕不是精銳,也無需懼怕清廷分兵了。清廷到時候要是敢分兵,當可出動精銳,直指紫禁城。”
吳彥點頭,起身說道:“好,三日之後,起兵攻打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