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張之洞之所以沒和湘軍有聯絡,也和張之洞此時才十七歲,去年才考中順天府的解元有關係,他跟前面三個人即是一個時代的,又不是一個時代的。
有對於世界史還算了解的幕僚,雙眼明亮的說道:“大人,我知道何為君主立憲制,英國就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英國?
這個時候的清朝人,對於英國可以說是非常熟悉了,畢竟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就是和英國打的。
聽說是強大的英國所用的制度,曾國藩就更用心的詢問了起來。
“所謂君主立憲制,簡而言之,就是君主統而不治。”幕僚興奮的介紹道:“英國的制度,其實也可以叫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所有的律法制定,都是由議會來完成,君主無權插手。然後由議會來選舉出內閣,掌管行政權力,負責處理政務,君主同樣無權插手,而內閣最高負責人就是首相。”
曾國藩的呼吸沉重了一些,相比於之前他知道趙無極要封他為首相的時候,認為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現在聽起來,好像沒有一人之下,只有萬人之上啊。
“議會是怎麼產生的?”
“議會是由議員組成,而議員的組成就有些複雜了,據我所知,英國的議員有貴族、商人,甚至是有透過選舉出來的普通人。”
“選舉?”
“是的,所有公民都有投票權,他們可以用投票的方式選出議員,然後由議員來代表他們,透過表決提案的方式,透過各種律法。”
“所以,議員還是有權有勢的人。”
“是的,有權有勢才能夠獲得選票,普通人成為議員的可能性非常低。”
“那這和我們也差不多。”曾國藩聽明白了之後,突然問道:“你們覺得,趙無極真的願意統而不治嗎?”
有幕僚毫不猶豫的回答道:“肯定不願意,因為統而不治最大的關鍵在於兵權,趙無極怎麼可能會願意交出兵權呢?”
“是啊是啊,趙無極本就是武狀元出身,還說他於世間無敵手,這很明顯是一個熱衷於掌兵打仗的人,不交出兵權的話,什麼議會內閣,又有什麼真正的權力呢?還不是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我覺得,趙無極應該是願意統而不治的。”一個幕僚說道:“你們想一想,他在檄文中說的那句話:絕不居於朝堂之上,每戰必身先士卒。所以,趙無極雖然登基為帝,但他卻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武將,畢竟年號都只有一個‘武’字。在這種情況下,他如何有精力時間處理政務呢?”
這個分析,讓曾國藩莫名的心動了起來。
和英國人已經習慣了君主立憲制,君主統而不治不一樣的是,這個時候的清朝人,還很習慣頭頂上有個皇帝。
相比於咸豐帝這種兵權政權兩手抓的皇帝,趙無極這種喜歡打仗的皇帝,更被文臣喜歡。
至於打仗勞民傷財?
能組建湘軍的曾國藩並不是一般的文臣,他不會這樣想,在他看來,現在是不能不打的時代了。
又有幕僚說道:“可仗總有打完的那一天,趙無極現在其實難以成事,不過有了我們的幫助,加上他戰無不勝的軍事能力,很有可能……到時候,他會不會在無仗可打的情況下,插手政務,恢復帝制?”
湘軍高層有人說道:“但那個時候他該有多大年紀了?趙無極就算是天下第一高手,也不可能長生不老、永生不死,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權柄,他說了也就不算了,畢竟打仗是要花錢的,而掌握了政務就掌握了錢。就算是他強行恢復帝制,他的子孫,難道還能和他一樣能打?”
“是啊,趙無極是會死的,而君主立憲制,卻能夠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權柄。”
“說不定,趙無極身先士卒的時候,就被人亂槍打死了呢,而趙無極還沒有後代,那豈不是……”
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之中的厲害人物。
這句話足以說明這些人為什麼會這樣想,地主階級也就是士紳階級,他們一直都渴望掌握更多的權柄。
君主立憲制,是最符合他們利益的一種制度。
曾國藩聽到這些幕僚的分析,感覺到這些幕僚們,以及湘軍高層們口風的變動,心也跟著動了起來。
首相?
聽起來,好像很不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