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冷靜下來,仔細思量,李長壽並不用費太大力氣,便也洞悉了其中因果。
韃子這邊,雖不跟大明一般,將什麼戰兵、屯軍的分的極為細緻,但整體上,基本上還是一個路數的。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
你能指望後世地方上的民兵連,跟正兒八經的全建制野戰軍攖鋒?
更不要提,韃子本就人少,控制的區域卻又是這般遼闊,有著這等紕漏,自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長壽也有點理解,今年年初時,毛文龍直接懟著西征的老奴的腰眼一路捅,都恨不得打到瀋陽了。
韃子的這種‘外強中乾’,真比大明強不了幾分,乃至是更弱!
但……
最終的核心卻又迴歸到一點上~!
那便是——
所有一切,都是避開韃子主力的前提之下!
倘若韃子主力在此,他李長壽還能這般肆意麼?
答案顯然是顯而易見的。
他李長壽可還沒有自大到這種程度,要以‘雞蛋碰石頭’的。
所以,想解決此時韃子的禍患,遠非是袁督師什麼‘五年平遼’,一戰兩戰便能解決的!
因為韃子有女真這個民族部族作為支撐,便導致這注定是個長期而痛苦的過程!
說的再直白點……
不把其中敢打敢拼、手段高強的女真勇士的鮮血放盡,怎麼可能會有結果呢?
但這著實是為李長壽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這柿子,還是挑軟的捏,更為曼妙啊……
……
韃子的援軍儼然並沒有李長壽想的那般,來的那麼快!
李長壽原本都做好跟韃子再幹一場,打二戰的準備了,卻不料……
都快到子時了,尚可喜和墩子他們,早已經把海邊收拾立整,諸多物資都開始裝船了,韃子這邊卻是沒有絲毫反應的。
這讓的李長壽略有慶幸的同時,卻又止不住的意興闌珊。
真是搞不懂啊。
沈世奎坐擁旅順要塞已經幾年,卻是……面對這等規模的韃子兵,數年都未進分毫不說,反倒是有著不弱的退步的……
這裡面的原因……
李長壽也懶得再想,直接開始招呼各部兒郎,加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