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李家歡笑與淚水來回交織,但最終,卻又化為了沁人心脾的歡笑聲。
唯一獨苗的兒子,不僅活著回來了,還升官發財——
苦盡甘來啊。
奈何,李家這宅子著實太小了,全都加起來,已經四十多號人,差點就把這農家小院給擠爆了。
好在不論是三姑、月姬、芍藥她們這些大些的女人們,還是金爺的那兩個漂亮的‘別宅婦’,亦或是那二十個小丫頭,都是苦日子裡過來的,自不會將就不成。
次日一早,昨晚在院子裡搭了個小窩棚將就一宿的李長壽,便是早早起身來。
跟本能的起的最早的三姑招呼一聲,簡單洗刷一番,便是獨自出了門,來到了村後的一座小山包上,居高臨下的俯瞰著周圍的風景。
昨晚時,與馬友書的扯淡,李長壽已經更為通透的瞭解了當下毛文龍的屯兵政策。
饒是李長壽也不得不佩服,毛文龍卻有大將之風。
但。
具體到李長壽本身,這個政策,跟牢籠般的桎梏也沒有什麼分別的。
最簡單的一點。
若是李長壽沒記錯的話。
今年下半年,可能都用不了下半年,此時在後金氣勢正盛的阿敏,便會接連對寬甸、鐵山、包括朝鮮發動攻勢。
鐵山看似是朝鮮的土地,又有大江阻隔,似乎是個理論上的‘安全區’。
卻別忘了。
這巍巍鴨綠江,天冷了是要封凍的……
那時,這個大江兩岸,跟平地又有啥區別?
所以,讓李長壽彪呼呼的在這裡死守軍屯,那是絕不可能的!
縱然這會違背毛文龍的意願,遭遇到很多阻力,卻也決不能阻擋李長壽求活的決心!
說白了,政策是死的,人卻是活的。
有著昨晚與馬友書的交流,李長壽已經明白,只要會玩又有銀子,這其中,還是有著很大操作空間的。
但這是長遠之計了,目前李長壽最需要解決的,儼然是李家宅子太小的問題。
而且。
似是可以把這事情,與在這蛤蟆村踢出第一步,很絲滑的連線起來嘛……
想著。
李長壽不由將目光移向了南面的遠方。
在他視野的盡頭位置,便是連綿的蔚藍色大海。
而在海邊,卻是七七八八的橫亙著許多零散的建築群。
那裡,正是東江治下的鹽場之一。
想想毛文龍也是不容易,這麼大的攤子,朝廷給的餉卻不及遼西十分之一,自然要想辦法開拓財源了。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海邊,鹽場自是最好的開源方式了。
像是眼前這樣的鹽場,在附近還有很多,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東江的核心產業了。
不過眼前這鹽場規模不算小,周圍村子的壯勞力,包括女人,有事沒事都經常去幹活,補貼家用。
就算是出戰時的冷清時候,怕是也得有四五百號常駐工人的。
放眼整個鐵山,怕都算是大規模了。
而恰巧,這鹽場周邊,都算是他們蛤蟆村的地……
李長壽的目光,隨之也匯聚到了鹽場到蛤蟆村中間位置,一個有很強漢文化風格、卻又有不少朝鮮風格的破土地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