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間舉兵的不光是袁家,收到情報的所有世家大族,近乎在同一時間決定舉兵。
不過大家的腦子還是沒有燒壞,知道大明尚未到人心盡失的地步,不是造反的好時候。
沒有直接舉出反旗,而是拿地方藩王當擋箭牌,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開幹。
……
一夜之間,世家大族挾裹了九路藩王,紛紛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朝中文武百官亂做一團。
作為始作俑者的“朱厚煒”,此刻卻沒心沒肺的坐在龍椅上看熱鬧。
到了現在這一步,再也沒有人敢說世家大族冤枉。甭管有沒有誤會,既然舉起了反旗,那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
明知道這一切,都是皇帝故意搞出來的,大家也只能捏著鼻子平叛。
受上一屆內閣集體謀逆勳貴鎮壓有功的影響,武將集團在朝堂中的腰桿子一下子硬了不少。
原本只是文官有資格談論的平叛大事,現在武將們也有了參與權。
見各方爭執不下,英國公張侖上前說道:“這是吾等整理出來的平叛綱要,請陛下過目!”
說完還故作挑釁的看了文官們一眼,彷彿是在說:打仗還是我們來,你們負責看著就好。
明知道這是故意做出來的,朱厚煒還是很滿意,朝堂需要平衡,文武的關係就不能太好。
翻了翻奏摺,朱厚煒不滿的說道:“張公,你都安排完了,還要朕幹什麼?”
不知道的還以為皇帝是對英國公不滿,只有少數親信才知道,“朱厚煒”不滿的是平叛大軍中沒有自己的位置。
彷彿是聞到了訊號,御史們正躍躍欲試,張侖就搶先開口道:“陛下,自然是總攬全域性了。
這次叛亂乃世家大族所引起,絕非之前的普通民亂可比。短時間內,恐怕難以鎮壓下去。
茲事體大,還請陛下以國事為重!”
沒法子,張侖是真被熊孩子搞怕了。要是再讓他出徵,還不知道會惹出什麼樣的亂子。
朱厚煒不滿的翻了翻白眼:“張公言重了,看似九路亂軍聲勢浩大,實際上也就一群烏合之眾。
關中那幫亂軍,自有鎮北公負責收拾,不需要朝廷費心。漢中和洛陽的亂軍,也可以讓鎮北公順帶給解決了。
蜀地的亂軍和江湖中人殺得不可開交,等他們打完了,這場風波也就結束了。
需要我們動手的也就福建、江西、蘇州、山東、河南的亂軍。
福建可以先放放,反正他們也鬧不出來大亂子。剩下的四路,乾脆也不用麻煩了,由朕親自帶兵一路鎮壓過去就是。”
看著摩拳擦掌的皇帝,無數中低層官員紛紛感慨:不愧是親兄弟,這行事風格完全就是一個模子出來的。
在內心深處他們不經懷疑,孝宗皇帝究竟怎麼教子的,怎麼就教出了這兩個混賬玩意兒。
張侖硬著頭皮回應道:“陛下,些許叛亂怎麼能讓您親自出馬,這豈不是抬高了叛軍的地位?
何況太后她老人家,剛剛經歷喪子之痛,正需要您陪著,萬萬不可能放您離開的!”
看著據理力爭的英國公,百官們齊齊鬆了一口氣,還好有忠公體國的英國公在,否則這日子真沒法過了。
同時又對不作為幾名內閣大員表示不滿,這種時候本該是他們文官發揮風骨的時候,怎麼能夠讓武將專美於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