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冊人口也就二百多萬戶。
包括不在冊的,怕也就一千來萬人吧。
這些人裡到底有多少讀書人,又有學子上京,李文是真沒辦法算準。
因為往年的學子,不但要掛在世家底下,還得是舉人才能進京趕考。
那能有多少人?
現如今,李世民連追三道詔書,是個秀才就能進京,盤纏還是公費的。
這對天下讀書人來講,那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好事。
可是眼下世家把持著書價。
秀才們專心讀書,沒有產出,多半是窮酸潦倒,哪能買得起這天價書?
自己要鬥過他們,那就得印製足夠多的書出來。
四書六經外加算術等書籍,這些必備的就讓人頭痛。
更有諸子百家等讀物,更何況他還想賣點私貨。
書可以加班加點印,可紙和墨從哪兒來?
連皇宮裡都沒有多少存貨了。
加上這又要印說明書,越發壓力山大。
李文靜坐在山間,沉思著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外調!
從南方外調,在黃河結冰之前,只要能來幾船紙,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或者,這次不考這些精神文明方面的……
看來這個得找孫先生商量了。
可這事不沒想清要咋辦,福伯就來了。
他一進門便跟李文說:“少爺,你抽了一半人手全調來做印刷了,我安排一半人手在搭草棚,莊上已經沒有人手可用了。莊稼馬上就要收了,怎麼辦?”
人手也是個問題。
寧軒山莊就不到百個莊丁,外加一百戶。
要承擔起糧種全面推廣和印刷的事,基本上不可能。
福伯老成,平常基本上不來吵李文。
來了,說明他是真的擺不平了。
“少爺說紅薯和玉米,不能吃了,要存起來給別的地方做種。
可我們哪有那麼地窖可以存放?
寧軒閣的倉庫現在全是滿的了。
夫人拉回來的糧,還在翻曬,都沒地方放。
還有,這搭建的茅棚放糧,成不成我心裡真沒底呀。”
福伯的嘴巴,像放鞭炮似的。
李文抬頭望著他,問道:
“我若是調人回來,還有誰能獨當一面?”
“少爺教出來的七個小夥子,雖然嫩了些,但基本上能管一攤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