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長樂的下沙海濱度假村,他上輩子去過,風景是真心不錯,只是現在那裡還是一片荒蕪。
四人鎖好屋門,來到前臺找工作人員打聽完訊息後直奔臺江碼頭。
招待所的工作人員給的建議是坐著客輪順著閩江而下,換三次輪渡就可以到梅花公社,明早看完日出後可以趕的回來。
因為此時的海邊都還沒有發展起來,從市裡到海邊需要多次週轉換車,不如直接去坐客輪。
李向東四人覺得這個建議很中肯,這年頭福州市的水路運輸比陸路運輸發達。
坐船雖然花費的時間會久一些,但對於他們四個外地人來說,這是最省心省事的出行方案。
他們從招待所出來,搭乘市內的公交車來到了臺江碼頭,從公交車上下來,侯三的腳一落地,便開始催促著眾人趕緊去買客輪的船票。
李向東笑著伸手攬住侯三的肩膀,抬手指著街道兩旁。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人情風貌,咱們既然來了就不要著急,你不能為了看海那個所謂的終點,就把沿途上所有的風景都給錯過嘍,那就太可惜了。”
這番後世爛大街的心靈雞湯,侯三聽的似懂非懂,他只聽到李向東讓他不要著急,他只能配合的放緩腳步。
走在一旁的蛐蛐孫和阿哲兩人,卻覺得這番話入耳後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猶如這年頭缺糖吃的孩子,一口氣灌下一茶缸子紅糖、白糖和冰糖泡的水,身體和心裡的渴望度一次性達到了超飽和狀態。
“東子說的不錯,我在京城活了大半輩子,這裡給我的感覺確實有些不一樣。”
走在不太寬敞,人流穿梭不止的巷子裡,蛐蛐孫側身躲過一輛擦身而過的腳踏車。
看著街道兩旁的臨街門口兩側,好多都插著兩根長長的竹竿,竹竿上撐著一張花膠布,這種又能遮風又能避雨的臨時屋簷。
李向東四人說說笑笑走過這條不長的巷子,入眼便是閩江。
臺江碼頭李向東上輩子來過,那時的閩江兩岸高樓林立,尤其是夜間的景色波光溢彩。
而此時的閩江兩岸大多都是木板搭建的棚屋,這些看上去歪歪斜斜,有些破敗的棚屋,參差不齊的坐落在江兩岸的每一個角落。
岸邊停靠著大小不一的船隻,有鐵皮的輪船,也有木質的舢板。
民國22年(1933年)臺江地區便有了第一到第六,一共六個碼頭。
第一和第二碼頭靠近解放大橋,因為有大橋的石墩阻擋後形成的回流漩渦,再加上水勢平緩,一直都是釣魚佬的天堂。
鯽魚、鯉魚和小白刀,如果上游發洪水,還會衝下來蓮魚和黃甲魚,平時即便釣不上來魚,也會有滿蟹和蟛蜞這些小玩意以供消遣。
第三和第四碼頭停靠的多是客輪,來往的行人較多,李向東四人的目的地也是這裡。
第五和第六碼頭因為前沿水域較深,江面寬闊,所以它是貨輪的集中停靠地,也是貨物的裝卸地點。
這年頭運輸貨物的方式主要是木板車和人力搬運,卡車的數量較少,所以這兩處碼頭會給人一種車水馬龍,一派繁忙的景象。
李向東上輩子來過這裡旅遊,他知道再過些年,經過統一的規劃後除了第一和第二碼頭會保留下來當做客運碼頭外,其他的四個碼頭都會被規劃掉。
所以他帶著蛐蛐孫三人沿著江岸四處走走看看過後,這才直奔客運碼頭的售票點。
“大海呀大海,我侯老三來了!”
船票入手,侯三整個人就開始激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