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三似有靈性,高興地打了個響鼻,然後蹭了蹭趙二表示友好。
之後張世平蘇雙等人便出發回中山了,劉備親自送了他們很遠才回來。
回來之後,四人又開始商議,主要是商議物資分配:
張飛問趙二:“現在馬有了,可以訓練騎兵了吧!”
趙二答道:“那是自然,這些馬都是好馬,用來當偵騎綽綽有餘了。現在有戰馬五十二匹,分配嘛,你們仨一人一匹,我繼續騎趙三,剩下的通通用來組建騎兵,沒意見吧?”
三人皆同意。
“然後是金銀,這些老張你看著用,畢竟你對這邊物價更熟悉。”
這些也沒什麼分歧。
“最後就是鑌鐵了。原先鐵有限的時候,主要以打造槍頭為主。我覺得槍頭這東西,用好鐵打,與用普通鐵打,差別似乎不大。”
關羽卻不這麼看:“某雖不怎麼用槍,但好鐵與壞鐵的差別還是深有體會的。好鐵經久耐用,用上多年仍銳利如初。質量差的鐵做的武器就不行了,隨便砍幾個人就捲刃了。”
張飛也說:“俺也想試試鑌鐵長槍與普通長槍有什麼區別。”
趙二隻好由他們:“好吧,那咱先打幾個鑌鐵的試試看效果,然後再決定是否多造。另外就是刀,由於刀比槍費鐵,所以之前一直沒打,現在可以打一些刀了。同樣,刀也是鑌鐵和普通鐵各打一把試試效果。”
沒意見。
趙二繼續說:“最後就是盔甲。別人可以不穿甲,但咱們幾個將領必須得有良好的護甲,在戰場上咱們的存活比什麼都重要,有句話叫將為兵膽(兵為將膽,反了)。咱們活著,士兵才能繼續作戰。咱們若是有個閃失,那士兵也會立刻潰散。”
三國演義裡最常見的情形就是一方主將被斬,然後無論之前他帶了多少兵,在他死後都會立刻潰散。所以為了儘可能的杜絕這種狀況發生,給將領配上一副精良的盔甲是必須的。
張飛剛想嘲笑趙二慫,但想了想,又覺得有道理。關羽劉備亦是如此。
趙二趁勢說道:“所以咱們幾個的盔甲,和武器,都必須用鑌鐵,而且要打造的儘可能精良。”
三國演義裡很多別的細節趙二不記得,但劉關張的成名武器,雌雄雙劍、青龍偃月刀、丈八鋼矛就是在這時候打造的,這一點趙二還是記得的。趙二本身對於物資向來都是奉行能省則省、費效比最大化為原則。但對於自己保命,以及提升劉關張戰鬥力上,卻不敢有絲毫的節省。萬一因為他的堅持節省,而導致劉關張戰力大減,創業初期就掛了,那就什麼都完了。
物資分配完畢。然後就是職責分配:
關羽負責挑選訓練騎兵,當然,關羽只是教怎麼騎馬,和怎麼在馬上砍人,這都是個人技藝。騎兵隊集體作戰以及同步兵配合作戰,就需要趙二來訓練了。
張飛繼續負責後勤供應,部隊缺什麼他就去採購、製作什麼。像草鞋、槍桿之類的,不再由三兄弟親自制作,而是全面交給士兵負責。
劉備則負責文書工作,自從趙二因為給士兵起名字獲得巨大威望後,劉備也想找機會提升下自己在士兵中的威望,畢竟他才是全軍統帥。不過在此之前,劉備首先要做的是,把趙二登記的那些“殘體字”刮掉,換成繁體字。
在日後的許多年裡,每有新兵加入,劉備都堅持親自給他們登記、起名。直到實在起不過來了為止。使得劉備軍計程車兵往往要比其他諸侯的軍隊更加忠誠,這也是趙二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