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嬴豐並未選擇最安全的源金星的背面, 因為那就意味著飛船可能遭到來自其他方向的數百艘戰艦的集火。
萬一這群叛徒在那邊也預瞄了呢?
這一炮, 也絕對不能扛。
所以,尋跡者必須就呆在星球的外側, 但卻需要選擇一個沒有任何規律的方向做出機動。
只要躲過下一輪預判的齊射,那麼再下一發,再再下一發都絕不能再次命中尋跡者。
等熬過了這半小時, 能源系統的冷卻修復將會初步完成,尋跡者又將獲得護盾防禦。
然後, 只要能繼續避開武裝戰艦與星系級主炮的精準集火,再堅持二十四小時, 能源系統將會完全恢復,可以全功率運轉, 到時候就開啟更高效率的引力牽引飛行,更能重啟全資訊隱形能力。
這裡距離源太陽很近,那是個巨大的引力源,利用好它,直徑達到100公里的尋跡者也依然能獲得最強的機動能力。
到時候,再配合自帶的武器系統以及冰封軍團,尋跡者將會立於不敗之地。
嬴豐的操作視窗很大, 並且很有計劃。
數秒後,又一道橙黃光束命中了尋跡者的表面。
這是湊得最近的武裝戰艦主炮單獨發出。
但只是這一道孤零零的能量並未對尋跡者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傷害,只稍微燒融了它表面的某個介質引擎噴射口,稍微降低了一點它的效能。
至於更遠的武裝戰艦, 它們的炮火要抵達尋跡者還有很久。
與此同時,一臺又一臺巴掌大小的超小型飛行器從尋跡者表面張開的無數個洞口往外飛來,並分別去往四面八方。
接下來,這些飛行器將會充當尋跡者的眼睛,幫助尋跡者提前探知到轟擊而來的能量武器。
每一個飛行器的內部,都有一個構造精密的微型幽靈粒子通訊器。這些通訊器不必得到“網”的協助,與尋跡者的飛船智腦之間也存在著單線聯絡,它們能讓資訊先於光速返回飛船,這是探子機器人。
在接下來的近十分鐘時間裡,尋跡者接連被轟擊了數百發。
這艘原產自帝國的殖民艦展現了驚人的防護能力。
數百發武裝艦主炮轟擊中僅有寥寥數十炮命中了尋跡者,其餘大部分都被其內部提前打出誘餌亦或是束能炮的炮火引爆。
正如嬴豐的判斷,在時間剛剛走到十分鐘整時,又一道由共計2763道光束組成的集火轟擊打了過來。
很遺憾,打偏了。
聚集在一起的尖錐光束與尋跡者擦肩而過,然後又重新散開,或是撲向太陽,又或是沒入茫茫宇宙。
任重提前預判了嬴豐可能選擇的逃生方向,他幾乎成功了。
但要想跨越數十億公里,來對一個直徑“僅為”100公里的物事進行鎖定,實在太難。
哪怕設定座標只有萬分之一的誤差,也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不過嬴豐還是錯估了一點,沒有第三發集火了。
任重認為,當對方已經產生警覺,並開始機動時,這種時間跨度長達數小時的提前預瞄集火已經失去了意義。
任重真正的殺招,是近距離的接舷戰。
半個小時後,沒有第三或者第四炮集火,尋跡者的力場護盾率先恢復。
在此期間,任重的武裝戰艦群也並非一無所獲。
近千艘距離較近的戰艦利用間歇性的點射轟擊摧毀了尋跡者表面近半的介質引擎,使其常規飛行速度大降,也壓制了它的加速能力。
利用這速度差,分散在四面八方的近千艘武裝戰艦已經率先完成提速,並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
任重給黎陽承諾的接舷戰已然不可避免。
在此期間,尋跡者也曾調動束能炮接連開火,嘗試用能量流衝擊提前攔截妄圖靠近的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