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4年7月22日,齊國駐瑞典公使齊盛平乘坐一艘海軍戰艦抵達了坦澤港(今波蘭格但斯克市)。
此時的坦澤城內聚集了各方勢力,有堅定支援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列琴斯基的波蘭貴族,有投機取巧的法國公使團,也有持觀望態度的大主教,更有親自下場干涉波蘭王位繼承的瑞典軍政官員,還有積極奔走斡旋,試圖勸服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放棄王位的普魯士外交使節。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在聞知瑞典軍隊被俄軍擊敗後,曾竭力呼籲貴族議會授權他組建一支人數為三萬的軍隊,用以抵禦俄軍的入侵,並堅守都城華沙,等待瑞典和法國的軍事援助。
但是,隨著俄軍朝華沙城不斷逼近,曾經支援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貴族議員們開始動搖了,不僅否決了他組建軍隊的建議,而且還紛紛表示,要重新考慮選舉波蘭國王,使之更加“符合”波蘭全體人民的意願。
我勒個去!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差點被這些反水的貴族議員給搞的岔了氣,大聲斥責他們“投敵賣國”,置波蘭利益不顧,屈膝以事邪惡的俄國人。
豎子不與為謀!
於是,6月25日,當俄軍進抵維什庫夫時,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在兩千名波蘭士兵的護衛下,帶著一眾支持者離開了華沙,來到了坦澤,與此前敗退至該城的四千餘瑞典軍隊匯合。
為了防止俄軍進攻,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命令當地守軍配合瑞典軍隊在坦澤城挖掘壕溝、整頓城防,儲存各種作戰物資,準備做長期堅守的打算,並在這裡等待法國和瑞典所允諾的軍事救援。
“城裡大概有多少守軍?”
齊盛平來到坦澤後,並未第一時間拜訪瑞典和法國公使,也沒去面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而是直接到了齊國波羅的海商社駐坦澤商站,將負責波蘭地區情報事務的黑衣衛負責人召了過來,詢問此間的具體情況。
“回公使大人。”黑衣衛駐波蘭負責人、御武校尉(上尉)尹正熙對這位既是黑衣衛高層出身,又有幾分皇室血統的瑞典公使甚為尊重,向他微微躬身一禮,恭敬地說道:“坦澤城原本有城防軍八百餘人,敗退至城中的瑞典軍隊有四千二百多人,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從華沙又帶來了兩千左右的騎步兵,使得整個城中兵力達到七千餘。另外,坦澤城有居民三萬四千上下,要是徵調民壯的話,差不多也能湊個三五千人。不過,整個坦澤城中缺乏必要的武器彈藥,而且用於守城的火炮數量也不多。”
“也就是說,坦澤在面對俄波聯軍的圍攻下,可以湊一萬餘防守兵力?”
“是的,公使大人。”
“城中守軍分屬各方,成分複雜,能統合在一起嗎?有沒有任命統一指揮的守城將領?”
“兩日前,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將城中守軍進行了初步整合,並任命瑞典的馬庫斯·羅赫登將軍為主帥,統一指揮城內所有部隊。”
“華沙現在什麼情況?”
“俄軍已於十天前進入華沙城(因為瑞典軍隊的阻擊,俄軍比原有時空晚了半個多月進抵華沙),受到恰爾託雷斯基、波託茨基等為首的諸多波蘭貴族的熱烈歡迎。不過……”尹正熙頓了一下,從桌上拿起一份檔案看了看,然後繼續說道:“不過,對於俄國人提出的葡萄牙曼努埃爾公爵為新的波蘭王位候選人,華沙城眾多貴族議員都予以了堅決反對,拒絕將其選為波蘭國王。”
“哦?”齊盛平聞言,頓時來了興趣,“這幫波蘭人敢在俄國人的刺刀下,公然反對他們提出的國王人選,還真有種!那麼俄國人又是如何應對的?”
“據說,俄國人有些惱羞成怒,本來打算以武力威逼的方式,強行讓波蘭貴族議會將曼努埃爾公爵選為新任波蘭國王。不過,奧地利公使對此表示了反對,認為俄國人若是這麼搞得話,會將整個波蘭問題弄得更為複雜和尖銳,也會激起波蘭人的群起反抗。所以,他們提出已故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的兒子、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三世為新的國王人選,並獲得了許多波蘭貴族議員的支援。”
“普魯士人會願意奧古斯特三世在領有薩克森的同時,兼任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
“公使大人,普魯士人好像被奧地利人說服了。”尹正熙說道:“據悉,普魯士人已經改變了主意,同意奧古斯特三世就任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我們猜測,奧地利和薩克森應該對普魯士許下了什麼好處,或者做出了某種承諾,故而才讓他們轉換了立場,開始支援奧古斯特三世。”
“其實,只要不是瑞典人扶持的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為波蘭國王,普魯士人對於誰來繼承波蘭王位,他們並不是很在乎。”齊盛平點了點頭,“對於瑞典勢力再度進入波羅的海南岸,擴大在波蘭的影響力,普魯士人是非常的忌憚。那麼,在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國的支援下,那個奧古斯特三世很有可能會被選為新任波蘭國王了。到時候,俄國人怕是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認可這個既定事實。”
“正如公使大人所預想的一樣,昨天我們便收到訊息,俄國人同意了奧古斯特三世為新任波蘭國王人選,相信在接下來幾天時間裡,便會透過波蘭貴族議會進行投票確認。”尹正熙點頭說道:“對了,公使大人,瑞典王國對波蘭事務有什麼反應?他們是否會調集更多的兵力進入波蘭,繼續支援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呵,瑞典王國嘛……”齊盛平苦笑一聲,說道:“瑞典王國現在有些猶豫,似乎對於深度介入波蘭王位繼承事務存了幾分顧忌。普魯士、奧地利、薩克森,再加上俄羅斯,皆做出聯合反對瑞典的一致行動,這不免讓卡爾十二世又回想起曾經那場苦不堪言的大北方戰爭。”
1698年,在瑞典叛賊約翰·雷因霍爾德·馮·帕特庫爾的撮合下,俄羅斯、丹麥、勃蘭登堡、薩克森、波蘭等國簽署《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條約》,秘密結成反瑞軍事聯盟。於是乎,上述國家在1700年發動了俄國北部戰役,並陸續加入戰場,開啟了大北方戰爭的序幕。
儘管,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以一國之力,單挑反瑞聯盟,並且在戰爭初期連戰連勝,但最終國力不繼獨木難支,在波爾塔瓦戰役中慘敗於俄軍後,便失去了戰場主動權,艱難抵抗至1721年,無法繼續下去,不得不在法國的調停下,以割讓大片領土的代價,結束了這場浩大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失利,使得瑞典就此喪失了北歐霸權,同時也讓俄羅斯帝國經此一戰後強勢崛起。
瑞典囿於地理位置太過偏僻,稀少的人口始終是硬傷,根本無法應對一眾反瑞聯盟的群毆。雖然國王卡爾十二世算是很傑出的統帥,並且在1707年就已經將瑞典軍隊規模擴充至12萬人,把周圍的國家和地區輪著打了一圈,但終究是後勁乏力,難以持久,波爾塔瓦的一個敗仗就終結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