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沒有那麼多。”江若暖搖了搖頭,“我們還要付運費給大堂哥,根據遠近距離的不同,他一個月下來,能掙差不多二兩銀子吧。”
“哦。”江若晨有些失望,“那我們一個月利潤就是四兩多而已洛。”
“而已?”江若暖挑了挑眉,聲音微微提高。
江若晨知道這錢也不少,但……他就是覺得平白去了三分之一,有些肉痛啊。
“我記得小暖上次說,普通的手帕子的出廠價是五文錢……”江若晴看著妹妹道,“平日我們在鋪子看,跟我們這種質量差不多的帕子,都是賣的十文錢左右,有些更高,那他們鋪子豈不是賺翻了?”
以往江若晨沒有了解過繡品這些東西,自然不知道價格,聽大姐姐這麼一說,驚得瞪大了眼睛:“哎呀,我們為什麼不開一個鋪子?”
江松有些無語的看著自家傻兒子:“一個店鋪能有我們的銷量這麼大?”
江若晨神情一滯:“對哦。”
“不必在意零售商。”錢氏笑道,“開工廠,把訂單量提上去了,才能掙更多的錢。”
以前,她也跟兒子有過同樣的想法。
但自從有了家中這個小工作間後,錢氏就感覺到了其中的好處。
一個店鋪能掙多少錢,跟鋪子所處的位置與當地人口有很大的關係。
他們如今的水平,只能在鎮子上開店。
東起鎮就那麼點地方,人口就那麼多,能賣出去的東西也很有限。
而開工作間就很不一樣了。
如今雖然只有四個人,訂單量也就這麼點。
可是,有發展前景啊?
就不興他們繼續擴大訂單量,就不興他們招更多的工人?就不許他們日後縫製更多的布料品種嗎?
兩相一比較,哪種掙錢的模式更好,自不用說。
江若暖連連點頭:“孃親說得沒錯,工廠的天花板比零售商高太多了,我們最主要的精力應該花在增加訂單量以及擴大產量上。”
不過在說這句話的同時,她忽然想到了自家三叔三嬸的雜貨鋪。
以往他與錢氏認為,雜貨鋪一年給三房帶來的收入,應該是幾十兩。
如今眼界稍微拓寬了些,江若暖細細算了一下,指不定他們三房的年收入,近百兩甚至上百兩呢。
響起以往,李氏總是說大房跟二房拖垮了他們三房,江若暖就膈應的厲害。
三房真是深藏不露啊。
江松並不知道小女兒心中的小九九,而是順著她的話頷首道:“沒錯,跑量的工廠,的確是比零售的天花板要高得多。”
“不過……東起鎮附近的鎮子縣城我們都跑遍了。”錢氏微微蹙眉,“這量,怎麼上去才是個大麻煩,要知道,路月遠,運費就越貴,我們要給大郎的運費就越多,跑遠的地方,估計就沒利潤可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