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死存亡
驛道上,三匹急馳的驛馬,離開大渝京都朝著雁蕩山方向而去。前方陰霾的天際,滿是滯重的層雲,已經裹著了動都不敢動樹梢。
雁蕩山上,有一華服青年正獨自坐在臨天石上,右手握一卷發黃了的古書,左手搭在右手背上,靜觀山下風起雲湧。
身後疾速跑來一童子,喊道:“公子,太師父喚公子前去。”
四匹棗紅色驛馬已朝著北燕方向飛馳而去。
天很黑,這是晚上?可是天際卻是煞白,濃郁的雨氣隨著山脊刮過來的風裹著鐵甲,雨還未下,衣服卻已經溼透冷冷地貼在身上。
三萬人的鐵甲軍綿延在山坳裡,兩處是漆黑的山頭,只看到山頂朦朦的影子,和山頭上被風吹的搖曳的枝頭。
沒有閃電,噼啪的暴雨擊打聲已經從隊伍後面追了上來,轉眼已經越過一頂錦緞馬車轎子,比豆還大的雨滴砸在鎧甲上的聲音,這就和擊在樹枝上、石頭上的聲音參雜在一起。
重甲的鐵鏽味、砍刀和長槍上殘留的血腥味被雨滴拍打出來,濃得化不開。
轎子內的三皇子是唯一沒有被雨滴打到的人,這個轎子很小隻容得下三皇子一個人。
暴雨聲,很快就加入了三萬鐵甲軍的急行軍聲。
鷹虎軍是大渝國最精銳的軍隊,而這三萬鐵甲軍是鷹虎軍最後的隊伍。
這三萬鷹虎軍原駐紮在大渝國與北燕國邊境,北燕與大渝近年時有衝突,直至三萬鷹虎軍在年關時節,與北燕血戰,才換的半年來大渝國與北燕國邊境的安寧。
如果不是三皇子帶著兵符,如果不是鷹虎軍的參將曾慶泰從南楚前線親自趕來,鷹虎軍少帥高瀾也不會將北燕邊境全數鷹虎軍帶走,此時北燕邊境空虛,而前去接防的大渝齊家軍尚未趕到。
此時北燕邊境只有原駐地守軍,如果北燕趁機進攻,原駐地守軍根本就抵擋不住北燕軍隊的鐵蹄。
高瀾接到的是大渝皇帝的聖旨:“即刻啟程,全速解救正與南楚作戰被困的另一支鷹虎軍主力。”那是三個月前,奔赴南楚邊境作戰的7萬鷹虎軍,領軍的是鷹虎軍主帥高瀾父親高崇和高瀾的三個兄弟。
在進入這個山谷前,已有暴雨跡象,但是前方軍事緊急,高瀾不敢有絲毫耽擱,一路急行軍到這裡。
高瀾瞭望前方兩側山脈,樹木茂盛,極易藏兵,山下唯一通道實乃險道。高瀾叫過參將樊虎、樊豹各帶自己近身衛隊加速上兩側山脈探查,以響箭為號。
三萬鷹虎軍繼續前行。樊虎、樊豹各領數十輕騎搶在隊伍頭裡,飛速前去。
半響,三萬鷹虎軍先頭部隊已經到山峽口,高瀾只遲疑了片刻,立即下令三萬鷹虎軍分成三隊依次快速透過峽口。
高瀾帶著三皇子在中間這壹萬的軍隊中間,此時第一支一萬人已出了峽谷,繼續向前急進。
高瀾就在小轎子旁,轎內的三皇子是在趕到北燕邊境宣佈完聖旨後,當晚突然急症只得坐著小轎子隨隊,若不是聖旨有諭‘三皇子宮羽隨隊解圍’,三皇子也不敢留在北燕邊境,將會返回京都治病。
高瀾任由雨水從頭盔前流下,雙眼從雨幕後緊盯著前方,兩耳卻透過雨聲,只關注與兩側高聳著的山房。
三皇子在轎內,忍著顛簸的撞擊,這座小轎很小,不是官轎,更不是花轎,而是特製的急行軍的轎子,只專門為了三皇子趕製出來的轎子,這座轎子很結實,四周用厚棉把三皇子固定在轎內,半昏迷的三皇子努力保持著自己的清醒。
還有三個時辰就要到皇命規定的時辰,但是南楚的戰場喊殺聲卻依然沒有聽到。高瀾和三皇子心裡很是焦急,好在三萬鷹虎軍安全順利衝出峽谷。
高瀾心裡卻是愈發不踏實,樊虎、樊豹一直沒有歸隊,也沒有讓高瀾聽到警示的響箭。來不及細探,三萬鷹虎軍繼續向前疾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