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又稱年節,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春節。年節的那天即為歲首,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
晉朝一直都延續了曹魏的歷法,採用的也是景初歷。
歲首是夏曆十二月的第一天,這一天也便是年節。
年節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每年此時,無論皇家貴族,還是庶民百姓,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
年節的當天,朝廷通常要舉行元日朝會。
屆時,文武百官要早早地從雲龍門、東中華門進入皇宮,在東閣等候覲見天子,並向天子獻禮賀拜。
接受百官的伏拜後,天子會在東閣賜宴,君大臣舉杯共飲,欣賞聲樂歌舞,直至宴席結束。
民間的禮俗沒有皇家那般鄭重,但家族中也是要舉行類似的活動。
正月一日,人們在雞鳴之時便要起身,族中之人無論長幼,全都穿戴上整齊的衣帽,按輩分的高低依次拜賀。
“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諸多的慶祝,從正月一日開始,將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當下的正月十五,民間並沒有觀燈與吃元宵一說,幷州與司州一帶也是如此,但相應的慶祝活動與風土人情倒也是不少。
一則是祠門祭戶。
在十五的那天,婦人們都要早早地起來製作油膏豆糜。
油膏豆糜,就是將磨成粉的豆子加水,小火熬成粘稠狀,稍作冷卻後,再在豆粥上淋一層厚厚的油膏。
待油膏豆糜做好後,由家中主事之人將預備好的楊枝插在門上,根據楊枝自然傾斜所指的方向,擺好裝有豆糜與酒脯的碗碟,插上筷子進行祭祀。
其二則是祭蠶神。
司並兩州多桑織,不論大家還是小戶都要祭拜蠶神。祭品一般會用抹了油膏的白粥,因此也叫白膏粥祭祀。
第三種活動就是迎紫姑了,這一活動倒是有些說法。
相傳,紫姑是一名為主母嫉妒的小妾,經常被驅迫至廁所豬圈等處做髒活,後於正月十五激憤而死。
此後,人們每逢正月十五日的晚上,都會抬著一個假人到茅廁或豬圈邊,對著假人禱告:“你主君與主母都不在了,請紫姑出來吧!”
在這一期間,如果感覺抬著的假人重了,那就表示紫姑出來了,大家就要趕快擺上酒果,卜問將來的蠶桑之事。
雖說這事的真假無從考究,但也成為了人們慶祝年節的一種習俗。
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打簇、相偷戲,做宜男蟬等活動。
宜男是萱草的別名,孕婦若佩帶此草,必生男兒,民間便用萱草做成蟬形,讓孕婦佩帶以乞求生子。
以往,坪鄉的諸家都是要舉行這些大大小小的慶祝,大家也都熱衷於這些既是禮俗又是娛樂的活動。
然而,今年卻是沒有了。
被襲後的坪鄉並沒有從傷痛中緩過來,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還寄居在李家莊與郭家塢,新年伊始的坪鄉沒有了往日的歡笑與嬉鬧。
這段時間,李峻一直都在忙。
莊外與大市中的房屋要修繕,幾近廢墟的裴家堡要重建,眾多遭難的人也要妥善地安置,諸多的事情讓李峻忙碌不停。
漸漸地,裴瓔也從哀傷中走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