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沒有即刻回答郭誦的問話,而是將目光盯在了沙盤中的滎陽。那裡有布條假做的河流,蜿蜒曲折,延伸向南。
自古,滎陽郡便是水運發達。
相傳,大禹於滎澤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南。
戰國時,魏惠帝在滎陽開鑿了鴻溝,自滎陽引黃河水流向東南,與淮水、泗水、濟水、汝水等匯合,把滎陽同陳、定陶以及江淮一帶連成一個水運網。
暢通的水道使得滎陽郡貨運發達,商貿也因此比其他府郡繁榮許多。
不僅如此,鴻溝與大河交匯處的滎陽,由於水系眾多的原因,為農田灌溉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使得滎陽郡一直都是豐產之地。
滎陽的敖倉,便是朝廷少有的幾大糧倉之所在。
未來的安身之所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一直都縈繞在李峻腦中。
仇池是他心中所想的一個。
但從目前看,那裡並非會輕易得手,要想完全掌控尚需更多的時日。
平陽,李峻已經排除在外,因為他知道平陽郡的未來。這裡將會成為漢趙帝國的都城,成為匈奴人的聚居地,也將成為奴役漢人的大本營。
若是留在坪鄉,以自己這點微不足道的力量,根本無法與漢趙大軍抗衡的。
南方,這也在李峻的考慮之中。
雖然,他清楚南方並非就是安樂之土,也是一個戰亂頻發之地。但若真要兩害取其輕,帶著身邊這些人去南方,李峻認為也是未嘗不可。
滎陽,因為沒有太多的先覺條件,李峻並沒有注意過。在得到李澈的書信後,他才認真地研究了一下滎陽郡。
縱觀而言,李峻覺得滎陽是一塊好地,但也有其弊端。
滎陽的水運四通八達,交通便利,這是營商的有利條件,李家以及其他家的生意也能繼續下去。
而且,正是因為滎陽的水利發達,導致其良田豐沃,又能為吃糧解決了後顧之憂,這是人活下來的根本。
然而,正是這些優點,讓李峻覺得滎陽也成為了是非之地。
天下群雄逐鹿,最終要取的是古都洛陽。
滎陽郡是京都洛陽的東大門,也是皇權的糧倉之所在。兵戰滎陽,是奪取洛陽這一過程中所必然要發生的事。
由此,滎陽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所,也是一個戰亂不斷的地方。
“已經無法再推辭了,你與我先去洛陽見見長沙王,隨後便跟我家叔父一同去滎陽郡就職。”
望著沙盤中的那塊山水,李峻有了想法,也十分肯定地回答了郭誦。
之所以如此肯定,一則是因為真的無法推辭。
李澈的來信中,已經隱晦地說明了這是司馬乂的安排。若再次拒絕的話,定會讓一力舉薦的李澈難堪,也會讓掌權的司馬乂心生猜忌。
這種後果的嚴重性,李峻是能想象出來的。
二則,是因為李峻有了些新的想法。
亂世求生,不是苟活就能做到。更何況身邊的人如此眾多,並非是簡單地躲在一處就能穩妥地保住性命。
力量,要有能夠抗爭能夠活下來的力量,這是李峻一直在計劃與實施的。李家莊護衛隊如此,仇池騫氏一族亦是如此。
但這些力量還是有些弱。
就當前來看,這區區幾千人的零散武力無法與即將到來的戰亂相抗衡。在那些數以萬計的亂軍面前,這幾千人根本承受不了幾日的衝擊,便會被吃的乾乾淨淨。
一直以來,李峻都因人手不足而無法自保所困擾,如今卻有一個機會擺在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