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要知道你們在你們國內的組織者,我想知道的是在中國的組織者。”
“國內就是這個人!她在你們潯州市的一個工廠打工。”
這名外國的打工者叫瑪拉年。從這名男子的嘴裡,肖子軒知道了瑪拉年的大致情況。
瑪拉年還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對中國充滿了嚮往。瑪拉年出生在中國與東南亞某國交界的地方,父親是東南亞某國本地人,母親是中國人。
瑪拉年的家鄉,距離中國西南邊陲很近,從小,瑪拉年聽母親說起中國,都是一種驕傲。
“那母親為什麼不留在中國,要嫁到這裡呢?”年幼的瑪拉年每次聽到母親說中國的時候,都會問。
“嗯,原因嗎?那是因為你父親年輕時長得很帥,我被他吸引了,所以隨著他嫁到這裡來了。”母親回答說。
當年輕時的激情過去以後,母親後悔了。因為瑪拉年父親所在的地方,實在是太貧窮了。全家都住在一個四面漏風的小房子裡,一到下雨的天氣,家裡能用的鍋碗瓢盆都得拿出來,放到屋子的角角落落接雨水。
父親不是沒有想過把家裡弄得好點,但是在家鄉里,要找到一份工作並不容易。工作崗位少、薪水低,就業人員數量多、競爭壓力大,這就是家鄉的現狀。
年輕的父親曾經想過靠勤勞來實現家裡的致富,後來發現這根本不可能,於是就放棄了。一家人靠著種植一點農作物勉強度日。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母親還得厚著臉皮到孃家去借糧。
與其他嫁到國外去的媳婦是全家人的驕傲不一樣,嫁到這個國家,村子裡的人沒見得有多羨慕,反倒是惋惜母親一朵鮮花插到了牛糞上。
剛開始的時候,家裡人還是挺心疼女兒的,有點剩糧都接濟他們了。可是後來有了幾個孩子後,瑪拉年家裡的開銷越來越大,從孃家拿過來的糧食需求越來越多,家裡人的不願意了。畢竟家裡在當地也不是個大戶,只是相對瑪拉年的家鄉來說,要好點而已。
母親是個性格脾氣很犟的人,厚著臉皮去過幾次沒要回來糧食後,索性就不去了。
一直到瑪拉年18歲的時候,家裡終於揭不開鍋了。
一天晚上,母親找瑪拉年商量。
“孩子,你長大了,家裡還有幾個妹妹弟弟,家裡已經好幾天沒有飯吃了。今年莊稼收成不好,我們能借的都借過,現在村子裡的其他家庭情況也不好,估計咱們熬不過這個冬天了。”
“媽,那咋辦?”18歲的瑪拉年已經很懂事了,她知道家裡的情況。晚上母親找她商量事情,一定是有非常重大的決定。
“女兒啊,你年紀不小了,媽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已經跟你爸在一起了。媽有個想法,想讓你早點結婚,找個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家庭嫁了,你生活得舒心一些,家裡也好過些。”
瑪拉年其實心裡早就知道母親會這麼說,但是一旦聽到後,心裡還是有點傷感。
可是生活就像是拳擊手一樣,它不會因為你的傷感而停止揮向你的重拳。這是瑪拉年在一本書上看過的句子。
沒有什麼好猶豫的,瑪拉年就答應了。
迎娶瑪拉年的,是住在母親老家中國村子裡的一位青年。青年長得黑黑小小,腿有點毛病,但是有一手絕活,會作木工,家庭條件在中國當地來說一般,但是放在瑪拉年的東南亞老家,那就是土豪一般的存在。
女人麼,反正生來就是嫁人的。對於這門親事,瑪拉年倒沒有多大的反對意見。只不過當她親眼看著夫家把一車子的大米、豬肉和一疊鈔票遞給父親母親的時候,她知道,這個家,終於可以熬過這個冬天了。
“我給你媽付了一萬塊錢呢!”新婚之夜,丈夫對瑪拉年說。
可能是遺傳了父親的容貌,瑪拉年長得還是挺漂亮的,丈夫一家對她很好。這種好,在瑪拉年以後的際遇中體會到,要不是母親的家鄉在這裡,這裡有很多都是自己的親戚,可能她不一定能享受得到。
在丈夫家裡,日子過得其實很普通,但是對於從小貧窮習慣了的瑪拉年來說,那已經算得上是天堂般的日子了:起碼吃喝不愁,衣服不再是打滿補丁了,屋子雖然不高,可也是磚瓦房,不像自己家裡那種泥磚砌起來的四處漏風的房子。關鍵在於,丈夫一家人對她挺好的,她在家裡的地位還算可以,出入也自由。要是嫁在東南亞的家鄉,女人就是生育的工具,一點地位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