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尖銳的問題被嬴政搬上臺面。
太行山慘敗令得大秦折損了一員大將,更令得二十餘萬將士戰死沙場,讓大秦本就單薄的人口雪上加霜。
但這還並不是最大的威脅!
桓齮本就是為擋住李牧所部而出征。
而今桓齮慘敗,嬴成蟜、王翦、蒙武三部還正在外征戰。
縱觀整個大秦北境,已是空門大開!
魏繚當即拱手:“臣請坤輿圖!”
嬴政毫不猶豫道:“準!”
一張巨大的縑帛被鋪在御書房的地面上,其上詳細繪製著秦境地形。
魏繚又看向辛夷:“可知趙軍所剩兵力幾何?”
辛夷當即道:“此戰趙國明出兵力三十萬。”
“我軍出征至今已斬獲趙軍首級三萬九千八百零三級,滏口陘一戰斬獲幾何,不得而知。”
“趙軍是否陰而增兵,不得而知。”
“將軍辛梧已在派遣斥候查探敵情,一旦探查清楚,便會即刻傳回軍報。”
滏口陘慘敗如斯,所有秦軍都在一門心思跑路,哪有時間和能力去探查趙軍?
莫說趙軍還有多少兵力了,辛梧連秦軍能有多少士卒逃出來都不得而知。
而想要打探清楚這些資訊,至少也需要三五日時間。
魏繚只能根據現有的簡陋訊息加以分析:“臣以為,在將軍蒙武於東牽制趙國的情況下,趙王不召趙武安君回返邯鄲已是不易,等閒不會再投入重兵增援趙武安君。”
“滏口陘一戰趙軍借地利而戰,其自身所承傷亡理應不會太重。”
“故而臣以為,趙軍現下兵力應在二十至二十五萬之間!”
所有朝臣聞言都面露沉重。
如果李牧所部依舊擁兵二十餘萬的話,那大秦從哪兒能劃拉出可以與之對戰的兵力?
大秦早就已經將所有力量都押在了戰場上!
可他們又無法反駁。
甚至可以說,趙軍僅只擁兵二十餘萬已是最好的情況了。
嬴政肅然頷首:“愛卿所言,有理!”
“此戰軍略,就根據趙武安君所部擁兵二十至二十五萬進行謀算!”
群臣當即拱手:“唯!”
魏繚手中木棍點在屯留縣上,沉聲道:“今將軍辛梧率八千餘兵丁戍守屯留縣,雖能略阻趙軍,亦能借屯留縣收攏些許殘兵。”
“然,僅憑如此殘兵敗將,臣以為將軍辛梧恐難阻趙軍太長時間。”
“或許不過旬日,趙武安君便可全取長治地,而後兵分兩路。”
“一路直撲函谷關,趁我軍主力尚未回援的時機強攻函谷關,並在奪取函谷關後借函谷關地利阻隔我軍回援的兵馬。”
“一路出太行後奪取河東地,併為趙軍肅清輜重運輸之途。”
跟隨著魏繚手中木棍,大秦群臣似是已能看到兩支兵馬在大秦腹地縱馬飛馳!
隨著大秦腹地對前線的屢屢增兵,函谷關守軍僅剩萬人。
各縣守軍少則數百,多也不過是兩三千人。
若趙軍果真如魏繚所言那般作戰,群臣一時間根本想不到大秦該拿什麼去擋!
隗狀滿是沉重的說:“聽得訊息的長安君、上將軍翦、將軍蒙武三部兵馬勢必會立刻回援。”
“但以趙國兵力,足以將我軍拖延在函谷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