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提高聲調,看向群臣發問:“諸位同僚,你們信嗎?”
“長安君出征時日久矣,但長安君所部十月一日才進入韓國境內。”
“而其軍報上書,十月十日便奪取南陽郡全境。”
“諸位同僚!這是何等荒謬之事!”
討逆軍副將、北宮佐戈鄔竭當即應聲:“本將不信!”
“非是本將嫉賢妒能,而是這太不可能!”
“且我等不是早已判定長安君是在假傳軍報了嗎!”
雖然只有鄔竭一人應聲,但一眾朝臣的眼中卻都滿是懷疑與無法相信。
早在四天前,嬴成蟜全取南陽的軍報就送到了咸陽城。
但,沒人信!
並非是因為這份軍功太過耀眼。
而是因為天下間沒人比大秦君臣更瞭解奪郡之戰。
說遠的,宜陽之戰時,大秦上將軍兼左相甘茂發兵十萬,散盡家財以作大軍封賞,屢次險被翻盤,最終圍城五個月,鏖戰七個月,終於攻破宜陽城,奪下宜陽郡。
說近的,酸棗之戰時,大秦上將軍蒙驁發兵二十萬,鏖戰四個月,終於攻破酸棗,奪下東郡。
除非是敵國天災、有人為應、白起領兵等特殊條件為佐,否則諸雄間奪郡級戰役的投入兵力基本都在十萬以上,交戰時間都以月為單位。
反觀嬴成蟜呢?
率軍十萬出征,確實已經滿足了奪郡之戰的標準兵力。
但再看看他的作戰時間。
十天!
短短十天時間,換做其他將領可能還處於兩軍試探階段,尚未展開正式攻城呢。
他嬴成蟜憑什麼可以用十天時間奪取一郡之地啊!
所以所有朝臣一致認為嬴成蟜是在假傳軍報,甚至對嬴成蟜是否已經奪取淅城都產生了懷疑。
可魏國行人的回報又該如何解釋?
韓倉面向嬴政拱手一禮:“王上,長安君為我大秦奪一郡之地,功勞甚大!”
“且長安君為國征戰也足以洗刷那些指責和汙衊。”
“為國征戰的功臣不應該遭受無端的指責!”
“臣諫言,收回成令!”
嫪毐怒聲駁斥:“魏王增發兵便能證明長安君果真為國拓土了嗎?”
“臣以為不然!”
“王上,臣以為長安君很可能已經裡通外國!”
“韓魏兩國乃是利用長安君遮掩我軍視線,行兵戈之事!”
嬴政沒有理會二人的爭論,只是沉聲發問:“洛邑軍報何在?”
另一名信使當即呈上了一根竹筒:“洛邑軍報在此!”
核驗過封泥印信後,嬴政親手拆開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