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鏡頭轉過去,直播間的遊客們看到之後也是十分好奇。
“這是什麼鳥兒,長得可真奇怪,怪好看的!”
“它似乎還不怕人,還在盯著園長看呢!”
“又是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的鳥兒,我感覺我活了二十幾年真的白活了!”
“沒辦法,咱們這些人都是在人間湊數的,當初更是女媧用泥點子胡亂捏出來的!”
直播間遊客們議論紛紛的時候,那隻鳥兒竟然已經蹦蹦跳跳的開始靠近李囂。
或許是第一次在這片原始森林裡見到人類,它也充滿了好奇。
不一會兒,就落在了李囂的另外一個肩膀上。
李囂極力控制著夜煞和光煞,唯恐它們把持不住的撲上去咬一口。
近距離的觀察著這隻鳥兒,李囂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這隻鳥兒叫做響蜜鴷。”
李囂笑道:“響蜜鴷是生長在非洲叢林中的一種灰色小鳥,比麻雀稍微大一些,它是脊椎動物中唯一能以蜂蠟為食的,它的嗉囊中存在許多酵母和其他細菌,能幫助它將蜂蠟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脂肪。
響蜜鴷能指引獵蜜人和蜜獾去獵野蜂巢,然後去吃獵蜜人和蜜獾留下的蜂蜜和蜜蠟,因此人們也稱其為指示或指路鳥。
響蜜鴷特別擅長在森林中發現蜂巢,可是它們太小了,再加上能力有限,根本沒辦法獨自摧毀蜂巢來獲取食物。
因此當它們發現蜂巢後,會邊跳邊叫的去找尋蜜獾或採蜜人。
當蜜獾或採蜜人摧毀蜂巢後,響蜜鴷就會飛下樹枝,不慌不忙地享用剩下的蜂蜜。”
“臥槽!這麼聰明的嘛?”
“竟然還懂得尋求幫助,這種鳥不簡單!”
“今天真的是第一次聽園長說這種鳥,有點兒難以置信!”
“其實不用難以置信,因為現在咱們國家發達了,會有專門的採蜜人和機器來採蜜,可在比較落後的非洲原始部落卻不同。”
李囂耐心道:“那裡的人們從來不缺蜂蜜吃,曾一度引起了各個國家科學家的好奇和懷疑,並有人親自前去觀察。
這個人是鳥類學家赫伯特.弗雷德曼,他在非洲的一些地區考察時,發現原始人獵蜜時並不徑直到森林裡去尋蜂巢,而是總是先走進林中側耳傾聽。
不一會兒,一隻小鳥高聲鳴叫著飛出密林,在獵人頭上盤旋,這種鳥是響蜜鴷。
獵蜜的原始人一見到它就喜笑顏開,而響蜜鴷在原始人頭上盤旋一會兒後就嘰嘰地叫著向密林深處飛去。
這時原始人則快步跟上小鳥,響蜜鴷似乎是專門為原始人作嚮導的,它還會時不時停下來,鳴叫著引導原始人跟上自己。
有時,它還會飛到遲疑不前的原始人的頭頂上轉圈,彷彿催促土人趕快上路。
就這樣,響蜜鴷就帶著原始人找到了野蜂蜂巢。
一個蜂巢中大約有七千克蜂蜜,足夠原始人享用三四天。
每當獵蜜結束,原始人是不會忘記小鳥嚮導的,他會把找到的蜂蜜留一些給響蜜鴷以示感謝,同時也會留下一些蜂蠟。
長久以往,在他們的原始文化中,響蜜鴷則是他們崇拜的神。
他們對響蜜鴷實行著嚴格的保護,如果有人膽敢殺死一隻響蜜鴷,他輕則會被割去雙耳,重則會被別人處死。
有的部落甚至還按響蜜鴷的行為來卜吉兇。
在響蜜鴷受到天敵攻擊時,原始人還會使出渾身解數以助響蜜鴷一臂之力。
據說這是因為土人們認為,如果在響蜜鴷需要幫助時他們袖手旁觀,他們會受到神的懲罰。
至於蜜獾,則沒有人類聰明,每次都是響蜜鴷去啄它們的腦袋,刺激它們追逐自己,最後將其引到蜂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