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項任務屬實是太有難度了。
印度這個地方的歷史實在是太過混亂與模糊,整個印度次大陸曾經幾百個民族林立,後來又經歷了各種封建王朝與殖民帝國的統治。
印度歷史上就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疆域,其歷史基本都是外來入侵者相互爭奪的歷史。
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文化,也就沒有了明確的歷史傳承。
甚至可以說玄奘法師當年寫的《大唐西域記》,都成了印度整理自身歷史的主要依據與材料。
所以針對這裡的歷史調查,簡直讓調查組感到頭皮發麻。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記載讓人無從下手。
不過還好那爛陀寺因為其特殊的地位,倒是存有大量的文物資料,以及各國學者的研究資料。
將這些從文物上分析出來的觀點與零碎的歷史記載糅合,倒是也能勉強開展調查分析工作。
只是就算這樣,這個工作也確實有一些折磨人。
“小黃,你的任務可已經算輕鬆了。”
“和你同行的人裡,不管是負責交涉取回玄奘屍身舍利的外交人員,還是在那爛陀寺遺址申請參與了發掘工作的考古人員,可都不比你輕鬆。”
“現在的年輕人啊……我但凡身子骨再硬朗一些,也不用伱這個小傢伙參加到調查組中。”
黃美林桌上的電腦裡突然傳出這樣的聲音。
她循聲望去。
只見電腦螢幕上正是一個諾大的會議室,裡面有諸多頭髮花白的老頭低頭研究瀏覽著什麼。
顯然,這是尋晝局在國內安排的專家團隊。
這些專家除了研究玄奘相關的歷史記載與文物以外,還會同步幫助位於印度的調查組進行調查分析工作。
其中有一個頭發全白的老頭,正湊到了螢幕面前,露出嚴肅的神色對著遠在印度的黃美林批評教育起來:“先好好工作,實在覺得餓的話,帶過去的壓縮乾糧又不是不能吃。”
黃美林看向電腦螢幕上湊過來的大臉,無奈地嘟了嘟嘴:“我知道啦老師,這就繼續工作。”
這是國內研究印度歷史與佛教歷史方面的泰斗。
對於自己這位老師,她可不敢有絲毫的違逆。
話剛說完,她便繼續老老實實的看起手上的這份紙質文獻影印件。
【1890年,那爛陀寺遺址,西南角,3號區域,第二十一次發掘與後續調查研究。】
【在那爛陀寺西南角3號建築群的發掘工作中,可以發現這裡佔地面積最大也最為雄偉壯觀,毫無疑問應該是這個寺廟建築群遺址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築……】
【我參與發掘出的相關文物為:觀音菩薩站像(銅鎏金)、釋迦牟尼站像(合金銅)、大日如來坐像(嵌銀)……】
【這批造像面部五官清晰,眼泡略鼓,鼻樑直挺,雙唇緊閉,下嘴唇略厚,嘴角露出神秘笑容,為典型的南亞人長相。其製作跨越了511世紀大致700多年,究其風格,大致可以劃分為萌芽、成熟和衰落三個時期……】
這是一個英國學者1890年在親身參與那爛陀寺遺址的發掘工作之後,根據一系列出土文物中的壁畫、文字,再結合一些零碎的印度歷史得出的結論。
因為這位學者後來英年早逝,對於圖案文字的翻譯也沒有什麼突破性的發現,所以這份報道也沒有被大肆收錄。
這個完全可以說是絕版的文獻,還是在印度考古部門儲存那爛陀寺相關資料的房間角落裡找到的。
這種網上找不到的資料,也正是他們親自來印度調查的因素之一。
文中前半部分講述了這位英國學者參與考古發掘的過程,後半部分則是重點講述了各個雕像與壁畫中發現的符號、文字、影象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