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上初中的時候,他就不喜歡在家裡呆,說不上是為什麼。
如果一定要說出一個原因的話,大概是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是總想要逃避家裡的氣氛的。
打從他記事起,只要王琴和徐放在家裡,談論的話題一般都是各自班上的學生。
如果提到某些調皮搗蛋或是特立獨行的“刺頭兒”,他們的興致會格外高昂,這個話題往往會持續一整頓晚飯的時間。
批評完那些不學無術的學生,王琴就會轉過頭來“告誡”徐引,你要以此為戒,你不能像他們一樣怎麼怎麼樣,否則你這輩子就完了。
小的時候,徐引總聽到巷子裡的大人們說,你的爸爸媽媽都是多麼厲害的老師。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這些話對於別的家庭來說,可能更像是一種教育觀念,但對于徐引來說卻是在描述客觀事實。
徐引那時所接受到的資訊是:你的父母都是老師,他們說的話一定都是對的。
王琴和徐放所說的話當然多數都是對的,他們就像教育自己的學生那樣去教育著自己的孩子,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對你以後會有幫助,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在他們一日又一日的說教之下,徐引始終覺得,自己的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更像是個學校。
與在家裡相比,徐引覺得還是待在學校宿舍裡更舒服。
更何況,學校裡還有林予慈。
從那天之後,徐引感覺到林予慈變得越來越忙。
中午在食堂一起吃菠蘿飯時,他從林予慈的口中得知,他最近在忙競賽的事情。
他們見面的時間總是匆匆,中午吃飯常常不到二十分鐘,徐引總覺得見面的時間太短暫。
送林予慈回教室的路上,要經過幾棵落英滿地的櫻花樹,還要路過藝術樓,再拐過一條彎彎的走廊。徐引總希望這條路能夠更遠一些。
高二的教室在一樓,徐引每次下樓的時候都會有意繞一圈,路過七班的窗前時會往裡面望一望。
說不出是什麼心思,哪怕是隔著一道窗戶、一面牆,只要看到了那個人,他的心裡就會感到滿足。
某次晚自習期間,班主任讓他幫忙送檔案去行政樓,路過高二七班教室的時候,他看到林予慈的座位是空著的。
心裡正納悶予慈哥去了哪裡時,隨即就在七班隔壁的空教室裡看到了他。
附中的教室與教室之間,都會有一個面積更小一些的空教室,這個小教室是專門提供給那些準備競賽的學生討論和上課時使用的。
小教室裡有三個男生和一個女生,幾人正圍著一張桌子,指著桌上的試卷討論著什麼,其中一個男生滔滔不絕,而林予慈坐在背對著門的位置。
徐引對林予慈實在是太熟悉了。
不說背影、衣服還是頭發,僅憑對方脖頸衣領的弧度,甚至於是一片衣角,他都足以能夠認出這個人來。
雖然心裡很清楚,這只不過是因為自己對予慈哥太過熟悉,或是觀察足夠仔細。
但在人群中第一眼認出一個人來,這種感覺實在是有些神奇,就像是有所聯結的心有靈犀,又像是冥冥之中的自有註定。
徐引希望,他能永遠對林予慈保有這份熟悉。
連續有兩周的時間,他們都沒怎麼好好見面、好好說話,那天晚上他們在藝術樓下擁抱的溫度,好像只是徐引一個人的錯覺。
他有點害怕,甚至開始揣測林予慈是否是真的忙碌,而不是想要單純地躲避自己。
他知道自己這種想法算不上好,但他實在是很難控制自己不往那方面想,他甚至去找了盧晟和祁陽,打聽了林予慈在做什麼。
得知予慈哥最近是真的忙得連軸轉之後,他的心才稍微定了下來,繼續有心思去做自己的事情。
王琴最近抓他學業抓得很緊,身為語文老師,自己兒子的語文成績都上不去,這事似乎很讓她抹不開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