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廿三,農曆小年,江南桐溪縣,從農村到城裡、從大街到小巷,一片忙忙碌碌、喜氣洋洋之景象——
天公也作美,一掃連日來的陰沉,顯出藍天白雲來!
桐溪農村七鎮四鄉,一派熱鬧,然—西南片和東北片,各有千秋:
桐溪縣域,西南方以黃山餘脈金龍山為主體,東北方以衝擊小平原為根基。
金龍山西南,像雙林鎮、楊灣鄉—(桐溪縣金龍山之美,在拙作《儒探青弋》之“黃雀三篇(序)”中,描繪的淋漓盡致!!!)
一群青壯年挽起袖子,緊握上細下粗底溜圓的木杵,拼命搗大石臼裡的糯米?
糯米很粘連,搗下很輕鬆,拔起—很費力!
經過一小時奮力搗杵之後,一幫人停下,最強壯的男人將粘成一團的糯米—掏起,扭身放到麵粉方桌上,四個少婦拿著擀麵杖,一邊捶打,一邊從中間往四面平,平成五公分厚的糯米餅…
—最後拿菜刀將糯米餅一塊一塊切開,便成了“餈粑”!
青磚碧瓦的平房前,一箇中年人正在拿瓢向一副吊起的開口紗包袱裡,舀入豆漿。
當豆漿滿至三分之二包袱,男人開始擰—水慢慢往地上流,等到包袱內容物還有三分之二,他解下包袱放在維有四方10公分木板的小桌上。
男人將包袱四隻角牽至中心,一箇中年婦人拿鍋蓋覆上輕按,按完等—木板內豆漿成型:
一整版嫩白鮮美的豆腐新鮮做就…
金龍山東南,像高峰鎮、石桃鄉、太山鄉—
翠綠毛竹遍佈的山窪間,是不是傳出“咚、咚”的敲竹聲?
三三兩兩的成年男人,一手拎著蛇皮袋,一手提著挖鋤,走在枯白的竹葉上—邊走邊聊:
“明年是‘大年’,冬筍挖掉一些好吃!”、
“不挖,也長不起來。褪筍—沒地吃頭?”…
“這根毛竹出鞭肯定有筍子!”一個男人敲敲竹身道。
山腳水塘邊,擠滿了人—
有拿魚叉的,有拿棍棒的,有拿花籃簍的?
“估計還有半小時,我的叉子就能派上用場?”魚叉男想。
“只要看到塘泥,我就下去摸,抓住魚更好;抓飛了—就拿棍子‘悶’…”棍棒男人轉轉手中的利器!
“等水—降到塘底,我下去拿簍子逮魚?”拿花籃簍的女人,緊攥住簍子…
一場捕魚大戰即將上演!
金龍山西北,像鳳凰鄉、堯山鎮—
大宅小屋門前,人們紛紛擺起大臺子、小桌子,左呼右喚:
“來打牌、來打牌”、
“搓兩把、搓兩把,快來喲!”、
“我這哈—三差一,你一來‘好戲’馬上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