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階段的十三月,對於黎悅夕來說,不僅僅是藏在紙張上的文字,更像是身邊一位懂自己的老朋友。
所以買下每期的雜志,開啟他的文章,或長或短,像是一個無聲的約定。
她們總能以文字的方式見面。
一直到上了大學,黎悅夕買這本雜志的習慣還在延續,十三月卻消失在了雜志內頁。
後來她自己也漸漸忙碌起來,除了偶爾開啟電子刊瞄一兩眼,倒是真的很久沒再關注過這位作者。
順著目錄標註的頁碼,沒幾秒,她翻開第二十九頁。
文章標題是:再見,是思念的另一種表達。
下方破折號後緊跟著三個小字,十三月。
還是熟悉的感覺。
黎悅夕腦袋又往下垂了垂,悶聲認真去讀這篇文章。
許多年過去,對方肯定也已成熟不少,文字表達更加簡潔精煉,但文風依舊。
其他作者的文章大多在迎合這期紀念刊的主旨,緬懷過去、祝禱未來。
他卻依舊特立獨行,文章從頭到尾沒幾個傷感的字眼,反而用兩只小貓的友誼來形容他自己和雜志的淵源。
結尾處,他說:
這些年來,我經歷過兩次刻骨銘心的分別。
一次伴著我長大,把那些虛無縹緲的懷念安靜藏進心口最隱秘的角落,融成我血肉的一部分。
另一次教會我珍惜,也讓我明白,分別是很痛苦,日夜難眠、錐心徹骨,可只要我願意堅守,就總能等來重逢。
不知道你能不能看見這段話。
如果可以,我想說,重逢也許不止是天意,更是幾年來心底那份期盼的迴音。
感恩,再次遇見。
越是往後看,黎悅夕越是眉頭深鎖。
心口一軟,像是被什麼東西準確地擊中,伴著酸澀蔓延開來。
真奇怪,這家夥怎麼每次寫的東西總能正正好符合她當下的狀態。
黎悅夕搖著頭輕笑了聲,把這篇文章拍下給鐘意發了過去。
低頭翻看了會兒別的文章,鐘意那頭回過來:[看完了,不是我說,這哥……]
黎悅夕:[怎麼了?]
鐘意:[要不是從以前就一直認識葉杉青,我真的會懷疑,他是不是葉杉青本人!]
鐘意:[你看那最後一段話,真的像是特意在說給什麼人聽呢!]
黎悅夕:[怎麼可能]
回複得堅定,其實對於這個說法,她心裡也些許動搖。
她猛地起身,折進書房捧出來一個亞克力收納箱,裡頭裝著她買過的所有《逆行宇宙》雜志。
重新坐下後,黎悅夕從上往下逐一去翻看。
最一開始是中考後的,那幾期裡十三月的文章大多就是普遍可見的青春題材,諸如什麼友誼小故事,救助小動物的溫情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