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只是當時不明白,待事情結束,朱祁鈺便想通了。
國賴長君,這本就是于謙心中早就有的想法。
當時的局面,實則是僵在那裡,需要有人出來推一把,所以于謙便站了出來。
除此之外,只怕還有幾分惺惺相惜之意。
畢竟有前世的經驗在,這些日子下來,朱祁鈺和于謙討論國政,研究朝務,很多想法不謀而合。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于謙當時,多少也懷著幾分替他衝鋒陷陣的意味。
但是朱祁鈺能看得懂于謙,他卻未必看得懂朱祁鈺。
要知道,當時的場面,朱祁鈺最好的辦法,其實是緘默不言。
他之所以站出來,是為了保于謙,也不是為了保于謙!
重活一世,朱祁鈺反思了很多,其中就包括,自己當年為什麼會失敗。
除了沒有孩子這個硬傷,難不成就沒有其他的了嗎?
答案自然是有!
若非有南宮復辟這一樁事情,哪怕他最終沒有兒子,依舊是朱見深繼位,他至少也不會落得個連皇陵都入不得。
他失敗的最大原因,用鄉間的俚語來說,就是既想當婊子,還要立牌坊……
他本非正統,得到皇位的程式,也並不是那麼正當,這就導致了,他拼命想要證明自己的正統,生怕天下人對他有什麼非議。
既不願意將皇位還回去,又想要合乎禮法,得到群臣和天下人的認可。
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魚和熊掌都想要的結果,往往是雞飛蛋打,啥也不剩。
所以這一次,打從一開始,朱祁鈺就沒想當個天下人心中的明君,賢君。
如他那天在景陽宮對吳氏所說的一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前世的朱祁鈺,瞻前顧後,既想要名,又想要權,失了坦蕩之意。
那麼這一世,他便光明正大的做自己一切想做的事。
所以他明明白白的告訴于謙,今天的事情,就是他謀劃的,他不會,也不願做朝臣心中期待的那個完美無缺的明君。
就如今日之事,朱祁鈺知道,朝臣心中期待的,是他三辭三讓,推拒不過再答應,但是他不願做這個面子工夫。
一方面是因為,當此危局,朝臣除了他,已經沒有別的選擇,另一方面,他也想告訴朝臣們。
他想要的,就會去拿。
別人想要議論,就讓他們議論去便是!
皇權巍巍在手,他絕不會再被人所制。
希望于謙,是真的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