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就是自己評價對了所以董承才會反應這般大,曹操勝董卓不說百倍,十倍怎麼都有了。
曹操對朝堂的這一套,可令上下皆無話可說,陛下又親近讚賞曹操,下面百姓只聞其威名仁義,廣播功德。
而他本人,對陛下更是噓寒問暖,暗中教導,從未試圖如董卓一樣去強行把控朝堂時局。
自己想要的建議也都是徐徐圖之,這一次宛城大功,收回了張濟三萬兵馬在汝南操訓,陛下恐怕還以為是他能調動的兵。
“唉……”
楊彪敏銳的察覺到,可能並非如此,張繡肯從宛城挪步調防,說明已經是完全歸順曹操了,這三萬人,一定都是歸心於他,而不是降漢。
此消彼長,他們又少去數萬助力,原本以天子詔招降,就是要讓張濟舊部感念當年長安時的天子恩德,繼而成為在外鉗制曹操的一股力量。
眼下看來,曹操不光化解了這等局勢,甚至還一口吃下了這些兵馬,又再壯大一分。
滿朝公卿的期待又輸一陣,而曹操變得更加可怕,楊彪仔細思索了許久,此時覺得大勢在曹,難以逆也,家族也不能吊死在漢,或許應當早做準備。
司空府不知還缺何職,可讓修兒去見一次曹公……
……
許都春耕後十日,頗為安穩,許都越發的繁華。
而且傳出了許多青年才俊之名,其中以楊修最為出眾,名門望族子弟,才學兼優,少有盛名。
據說其人有過目不忘、口若懸河之能,又是年輕才俊,儒雅名門,當即被曹操徵辟去了司空府,做主簿。
曹操的主簿,不簡單。
坊間傳聞,張伯常、郭奉孝兩位,都是從主簿做起,最終能得大名。
換句話說,能做曹操主簿的人,無一不是當世真正的才俊。
這個職位,是來刷聲望的,楊彪送子徵辟去司空府,又代表了很多型度轉變。
這或許,是弘農楊氏已經認可曹氏的訊號,由此整個許都公卿蟄伏得更加隱秘,不敢再冒頭。
這段時日,可謂真正的一派祥和。
……
張半城府。
郭嘉已經缺席了宴席半月有餘,今日終於到來,剛來就說出了一個令人驚歎的訊息。
“趁此機會,當起用校事府,以監察百官,重設大理寺,命鍾繇任寺卿。”
郭嘉眉飛色舞的說著,這段時日忙碌之事,便全在此節上。
訴訟廷獄之度,可彰顯法治,由此來鉗制許都各層,“許都府尹則是推薦滿寵,滿府君一向公正,鐵面無私,且忠誠不二。”
“而校事府,伯常覺得何人最為適合?”
郭嘉在席上放下酒觥,離張韓極近,這一道法度的推行、各級官署的開治,對接下來的出征討伐意義都極為重大。
而且,再也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機會了,他一直心念的校事府監察一旦開設,便可令皇城之內的情報權益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同時,去年陛下回歸許都之後所讓出去的各大內官、衛戍皇城的武職,都可以因此一點點的拿回來。
真正完成“以退為進、內外掌控”的戰略,這是冬日圍爐時眾謀商討而出的方案。
所以在校事府府君的選人上,必須是慎之又慎,精挑細選。
校事府的府君,必須是曹操最為親近的人,好處自然是無數,不必多言。
但壞處,同樣也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