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饒是朱元璋都愣了一下。
所謂君前奏對,乃是君臣之間最為正式的交流方式,雙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被事無鉅細的記載進天子的起居注裡。
後面更是要整理進國史的。
所以,要是事情不重要,亦或者應對不當,可會被後世之人嘲笑不知道多少年的。
而朱元璋登極至今,還沒有臣子主動提出過君臣奏對,都是他這個皇帝去提的“君臣問對”。
二者,一者是臣子奏事,一者是皇帝問策。
前者,事情不重要會遺臭萬年,後者,應對不力也會遺臭萬年。
至於皇帝?
皇帝不會有錯。
至少在皇帝還活著的時候是這樣。
“召中書舍人!”
朱元璋的神色也變的嚴肅,深深的看了一眼蕭寒,自有小太監領命疾步離去。
而朱元璋也轉身去了後殿換衣服。
正式的君臣奏對,可是要穿朝服的。
蕭寒也站到了旁邊等著。
不一會,太監們剛剛撤去飯桌子,便有一個青袍官夾著紙筆急匆匆的走過來。
“蕭大人。”
中書舍人看向蕭寒拱手行禮。
雖然中書舍人只是從七品,但身為天子近臣,清貴無比。
但是這位中書舍人很有眼力見,自己再天子近臣,近的過這位跟太子爺都兄弟相稱的蕭侯爺不成?
據說早些年,陛下甚至動過把蕭大人收為義子的心思。
“嗯。”
蕭寒點點頭。
又過了一會,朱元璋從後殿出來,已經換了一身明黃團龍袍,神色威嚴肅穆。
“參見陛下,敬問陛下萬福金安!”
蕭寒和中書舍人一道行禮跪拜。
“朕安。”
朱元璋擺手道:“平身,各安其位。”
中書舍人連忙走到角落跪坐,舔飽了徽墨的狼毫筆鄭重其事的寫下。
“洪武三年十月初三,未時一刻,帝於太和偏殿奏對肅寧侯,禮部左侍郎蕭寒。”
幾乎是中書舍人這邊剛剛落筆,便聽到了天子威嚴的聲音。
“蕭愛卿有何事奏朕?”
蕭寒聞言,再次摸出摺子,高捧過頭頂。
“臣蕭寒,上:請編洪武大典疏一折!”
“請陛下御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