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是孟子的君臣之道。
在這君臣之道里面,君和臣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皇帝什麼鳥樣,下面的人也會給予相應的回報。
這些話對儒家來說,完全是至理名言。
趙臨將這一句句看完,最終落在了最後的幾句話上面。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這表現了陳嶽在學習和教育人的態度,而後筆鋒一轉,又寫道: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如果年過四十,還是人嫌狗憎的,這個人也就這樣了。
這一句句的看下來,趙臨可謂青筋直跳,陳嶽是將好話歹話都給說了,但是好話是說給自己的,歹話是說給皇帝的。
認真的算來,趙臨感覺這件事的起因,在陳嶽太狂了,無禮的拒絕了聖旨,但是陳嶽在說話的時候,卻又帶著豁免,將自身二十歲的年齡給豁免在外,然後全力對他這個老同志出手。
畢竟陳嶽還在成熟。
皇帝已經過了成熟的年紀了。
“陳嶽他,他……”
趙臨讓自己的面色儘量平靜,組織語言,這應該怎麼說,陳嶽在教我做人?
“陳嶽確實是儒家的好苗子。”
高懷章點頭讚道。
你說是!那就是!
趙臨嘴角緊繃,感覺心胸都憋了一口氣,說道:“但是劉春的死,正陽必須要給一個交代。”
劉春就是那死了的太監。
高懷章在這方面,不置可否。
正陽府。
陳嶽心神舒暢,自東林書院而回。
自從“家”被開創出來之後,東林書院裡面,也有了“”這一學科,在裡面研讀的人不少,陳嶽也在東林書院這邊掛職,每週去上兩節課,主要是教導寫作之事。
文道一脈主要是教化,陳嶽在這邊教書,也算是一種教化。
當然了,寫文章上書皇帝,這也是在教化皇帝。
回到了東林書堂之後,陳嶽整理了文稿,閱讀了一些官家送過來的書籍,然後就開始凝目修煉,在文宮的搭建中,目前已經有一萬四千玉色星辰,距離圓滿的五十四萬尚遠,但是陳嶽不急不躁,比起那些因為修行資源而卡境界的人,陳嶽的進境已經是十分神速了。
“大宋也越來越凝練了。”
陳嶽的心神投入到了汴京城裡面,看到汴京城裡麵人物栩栩如生,這也是因為陳嶽在開創家之後,關於陳嶽的一切,都開始被人研究。
《蓮兒春》《射鵰英雄傳》《水滸傳》《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西廂記》……
不少有修行的人研讀陳嶽的一切資料,仔細的拆分各種細節,而他們越是研究,披錄的各種細節就越多,大宋也就越發凝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