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今天陝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和村西的唐獻陵,以及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唐昭陵。這兩座大唐帝陵,分別埋葬著中國歷史上兩位名垂青史的父子帝王——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這兩位父子帝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輝。他們,一位開創了一個四方來朝的大唐帝國,一位締造了一個萬古流芳的“貞觀之治”。然而,他們父子二人卻共同開創了一個強盛的帝國——大唐帝國。
是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入主關中,定鼎長安;是他們,一路南征北戰,僅用十年時間,就掃平群雄,結束了自隋末以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長期的戰亂與割據狀態,最終締造了一個古今未有的大唐王朝!
提起大唐王朝,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通常是兩個字:盛世。大唐盛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富足的民生、遼闊的版圖、開放的國門、華美的詩篇,幾乎成為了大唐王朝形象的代名詞。
來到長安城,我們看到的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萬國來朝;縱橫於煙塵滾滾的東北邊境,我們看到的是“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的沙場豪情;登上金陵鳳凰臺,我們看到的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千載往事;佇立於黃鶴樓上,我們看到的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悠悠鄉思……
然而,我們更能看到的,是一個傲立於世界東方,以一個龐大帝國的姿態,俯瞰華夏大地的,——大唐帝國!
“漢唐”,現在已經成為了所有中國人心中的驕傲。漢族唐人,華夏文明的種子,早已散播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影響中國歷史,乃至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程序的偉大帝國,在它最終立國之時,所面臨的卻是一個四分五裂,群雄割據的紛紛亂世。面對著狼煙遍地的華夏大地,新生的李唐王朝,以不屈不撓的鬥志,以及放眼九州天下的格局,花費十年時間,最終掃平群雄,克成統一大業。
李唐王朝的統一戰爭,為即將到來的大唐盛世營造了一個穩定的政治、軍事環境,使得唐王朝又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大一統王朝。
唐初的統一戰爭,是從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李唐王朝,到武德七年(624年,唐軍平定江南輔公祏勢力,基本上掃平了除朔方梁師都以外的所有隋末群雄。最後,直到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國力衰落,自顧不暇之際,一舉出兵,徹底拔除了梁師都這個隋末群雄最後一股勢力。
可以說,新生的李唐王朝,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掃平群雄,一統天下,結束了隋末以來黃河、長江流域長期的動盪與戰亂。大唐,猶如一輪旭日,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冉冉升起,此後,二百多年的中國歷史的發展,將與大唐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大唐王朝創立伊始,新生的李唐王朝,處於各地割據勢力的重重包圍和虎視眈眈之中,隨時有可能一口吞掉方興未艾的大唐。然而,出身關隴士族門閥的李淵、李世民父子,他們註定要承擔起統一天下的重任!
總結李唐王朝十年的開國統一之路,那就是一部壯麗絢爛的英雄凱歌。如果沒有這十年的金戈鐵馬,浴血疆場,也就沒有後來詩聖杜甫筆下“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唐氣象。
將時光穿梭回千百年前,那個隋末唐初的紛紛亂世,置身於那段金戈鐵馬,激盪雄渾的崢嶸歲月,感受大唐橫掃天下,傲視群雄的萬古豪情!在那個群星薈萃,英雄拔劍而起的風雲際會,為什麼大唐王朝可以最終傲視群雄,一統天下,成為華夏大地最後的主宰者,成為獨一無二的天下之主。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隋煬帝楊廣的親表哥,身為隋朝的右驍衛將軍、太原留守的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宣佈起兵反隋,率領三萬義軍,從晉陽宮出發,向長安進軍。從此,開啟了李家父子一統天下,開創大唐的王者之路。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耗費了隋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導致國內矛盾一觸即發,各地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天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亂狀態。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
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亂起,於是始相聚為群盜。
其實,早在隋煬帝一徵高句麗時,隋朝國內的動亂,便已經初現激變的苗頭,直到後來,這種苗頭,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
大業七年(611年)七月,還在第二次南巡的隋煬帝,乘龍舟由江都北上,結束了二下江都的旅程,經過剛剛竣工的永濟渠,前往涿郡。
路上,這位大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正式頒佈了討伐高句麗的詔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前往東萊郡,督造艦船三百艘。日夜趕工的民夫,長時間站在水中幹活,以致腰部以下都生蛆了,死者多達十之三四。
然而,隋煬帝要求的排面,卻遠遠不止於此,他還下詔,調全國府兵,無論路途遠近,悉數都要到涿郡聚集。河南、淮南、江南各郡,則要打造五萬輛車,負責運送物資,按時送往高陽郡。
同年七月,隋煬帝再調淮南、江南的民夫船隻,將囤積在黎陽倉、洛口倉的糧食,運往涿郡。於是,縱觀隋朝境內,載有兵器甲仗的車輛,運送糧草的船隻,往來奔走的府兵,日夜不斷,擁擠於路途之上,累死道旁者,更是無法統計。
至大業八年(612年)正月,隋煬帝在涿郡集結大軍,共一百一十三萬餘人,號稱二百萬大軍,正式對高句麗發動攻勢。至此,隋煬帝在帝國戰略層面,又一項宏大的籌劃,——討伐高句麗,拉開了序幕!
然而,在這大軍百萬,旌旗蔽日的大場面背後,卻是隋朝百姓從大業元年(605年)至大業八年(612年),七年之間從未中斷的勞役與傷亡。
當農耕社會下的底層農民,被迫離開土地,耕種錯失時令,顆粒無收,田地荒蕪,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時,皇帝沒有下令與民休息,卻是頒佈了新的徵稅詔命,為東征高句麗籌措物資。
而隋朝的官吏們,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時間,便低價收購老百姓手中的糧食,隨後對外公佈詔命,要求徵稅,百姓只得再以高價,從官員手中買糧。簡單的一進一出,官員能從中獲取的暴利,達數倍之多。
大業七年(611)時,山東、河南爆發水災,三十餘郡被淹沒;接著,同年十月,黃河砥柱崩塌,土石塞堵河道,造成河水逆流數十里,吞噬周邊城池。然而,面對如此嚴峻的天災,朝廷卻守著各處義倉,不肯開倉放糧,賑濟饑民;黎陽、洛口的儲備,只顧運往遼東。
這一刻,懸在百姓頭上的生存紅線,徹底繃斷。鄒平人王薄,率先揭竿而起,自稱“知世郎”;緊接著,平原人劉霸道,高雞泊的孫安祖、竇建德,河曲張金稱、蓨縣高士達等人,蜂擁而起。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唱響了隋末天下動亂的樂章。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再到後來,隋朝百萬大軍,折戟遼東,令隋王朝威風掃地。與此同時,國內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漸漸呈現糜爛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