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對,是叫這個。”劉藝菲道,“票房好像不是很好吧。”
“嗯,虧了。”張元君道,“這不又捱了幾年打,存了點錢,又來當導演了嗎。”
“那你說他這次能成嗎。”空暇時間說別人家的閒話也挺有趣。
“電影成不成我不敢說,”張元君說,“我只知道再不成,吳精就快糊了。”
“沒這麼誇張吧。”劉藝菲和吳精不算特別熟,但也知道他演了不少戲,在動作片領域還算比較有名,“他挺有名的,才40不到,哪那麼容易糊。”
“你看他這幾年演過什麼正經角色沒有。戲是不少演,但都是一些捱打的配角,不拿出一個爆款,沒兩年觀眾就忘記他了。”這也是動作演員的難處,要不停地打,打出一個爆款就翻身。
但你又不知道自己的身體能不能捱到那個爆款來,還有你有沒有那個運氣壓中爆款。
典型的例子就是甄子彈,《葉問》之前他也火過,撐死了二線,但一部《葉問》徹底讓他翻身,片酬和咖位瘋狂往上漲。
“當導演不是風險更大?”劉藝菲問。
“大肯定大,但總得賭一把。”張元君拿起筆在劇本上又畫了一條槓。
“你想當導演嗎?”劉藝菲問。
“不想。”張元君很果斷地說。
“你就不怕過氣?”劉藝菲問。
“我過氣了我就回劇院演話劇啊,我怕什麼,又不是沒飯吃。你怕過氣嗎?”張元君反問她。
“不怕,呵呵。”劉藝菲要是怕過氣就不會一年只接一兩部戲了。
兩人對自己的事業從來不恐慌,原因是兩人從小家境優渥,對物質、名利看的沒常人那麼重。
兩人選擇演員這一職業只是因為自己喜歡。
如果有一天真過氣,觀眾不看自己了,他們也會很從容地退出觀眾視野,不會換個身份死乞白賴地繼續留在這圈子裡。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轉型的演員怎麼樣,這無關歸錯,只與個人選擇有關。
張元君洗完腳,端水去倒,得瑟道:“反正啊,我現在金雞、金像、戛納,三個影帝在手,已經夠了,我明天宣佈息影退休也沒什麼遺憾。”
不客氣的說,在獎項上,26歲的張元君已經做到了一個演員的所有。
別的演員有一個影帝就已經是此生無憾了,可他有三個,這還不算其他中小電影節給他頒的最佳男演員。
“瞧你那得瑟樣。”劉藝菲道,“我還沒一個表演獎呢。”
“不急,你還年輕。”張元君擺出前輩的架子。
“可我已經24了,你24歲已經站在戛納領獎臺了。”劉藝菲道。
“你得向下比啊,”張元君情急之中找了個例子,“就比如唐仁的那個劉施施,比你還大半歲吧,現在電影圈還不要她呢。”
劉藝菲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
“那換一個。”張元君躺進被窩,“她們的老公都沒你的好。”
“哎喲,你噁心不噁心啊。”劉藝菲笑罵著捶了他一拳。
劉藝菲洗漱好也躺進被窩,開啟床頭抽屜看了看,對張元君說:“還有3個,我過兩天就走了,我們趕緊用掉。”
還沒等張元君說話,就被一臉蒙逼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