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汴京城。
趙桓最擔心的事沒發生,趙模入金營後,當天並沒有被遣返,金軍也沒有立即兵臨城下,完顏宗望的大營看起來還是風平浪靜。
這是一個好的跡象,也許金人已經接受自己不出城的現實,準備坐下來與趙模談判。
“七天,希望趙模能給朕七天時間……”
三天過去,城外沒有任何訊息傳來,這對趙桓來說,這就是最好的訊息。
這三日裡,官家要與金人開戰的流言,卻在城裡傳開。
趙模赴金營之後,張浚就在趙桓的安排下,緊鑼密鼓的準備守城事宜。
一切雖在暗中進行,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這件事又太過重大,牽扯到方方面面,根本不可能瞞天過海。
禁軍頻繁調動,城防加強,宵禁森嚴,這種種舉動,加上官家決然不去金營議和,早就讓朝中起了疑心。
訊息很快也傳到了民間,流言在短時間內迅速的傳開。
一時之間,街頭巷尾的百姓都在談論此事。有人認為官家早該如此,何必將那些金銀土地白白送給女真人;更多人卻是憂心,害怕萬一抵當不住金人,讓他們打進城來,免不了家國俱滅。
不管他們怎麼想,都改變不了任何事情。這便是作為社會底層的悲哀,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是要把它交到不相干的人手裡。
相公們可不這麼想,他們覺得,不僅是自身的命運,就連大宋王朝的命運,也不能由趙桓一個人做主,總要與自己商量商量。
白時中、李邦彥、李樞密李梲多次求見,卻被劉光世以官家不豫、不見外臣的藉口擋回。
劉光世也知道這些相公們要見官家幹什麼,從內心來說,他極不願相信那個傳言,但種種跡象表明,傳言十有八九是真的。
但他仍然不敢違抗趙桓的旨意,放這些相公們去宮裡規勸趙桓,讓其改變心意。
自從奉旨親手斬殺王時雍之後,他對趙桓的敬畏已經隱隱超過對金人的恐懼。
北宋計程車大夫弄權雖是好手,卻沒有明代官員敢於逼宮的勇氣,望著禁軍手中明晃晃的刀槍,只能嘆氣而返。
趙桓雖身居深宮,對於這一切卻也瞭若指掌。
他讓小內侍桂忠賢在宮中挑了二十來個機靈的小內侍,整日在汴京城轉悠,將在民間聽到的資訊,傳遞到自己這裡。
紙是包不住火的,趙桓很清楚。
其實這樣也好,不管是朝臣,還是百姓,讓他們早有些心理準備。
不過趙桓打定主意,官員也好,百姓也好,任由他們去猜測,反正不到最後關頭,他不會親口捅破那層窗戶紙。
不是害怕有人會反對,群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會反對。而是他不想再與他們多費口舌,浪費寶貴的時間與精力。
是以從趙模赴金營起,趙桓就一直躲在寢宮勤政殿,不上朝,不議政。除了召見那幾個心腹之人,其餘人誰都不見。
……
便是第三日的傍晚,籌款的期限已到,張俊來宮中復旨。
出乎趙桓意料,張俊不僅完成了三百萬兩的保底任務,還超出了七十多萬兩。
看來大宋的官員還是很有潛力可挖的。
見趙桓面上露出一絲微笑,張俊也長長的出了一口氣。他雖然超額完成了任務,卻被人當面背後不知道日了多少次祖宗十八代,算是把滿汴京的權貴都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