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李雲龍此時有點期待這事造成的反應了。
國府那群人知道此事後的表情一定非常精彩,可惜,他看不到。
“對了,下次找陳老闆換點大豆粗糧,最近張萬和在我們這邊開了一個畜牧場,培育初代大騾子,需要一批大豆飼料。”
兩人離開之前,趙剛說道。
“好。”
李雲龍點點頭。
······
幾天後。
總部。
後勤部。
“去畜牧場看看。”
完成日常的工作後,張萬和看了看腕錶,發現時間還比較充足,便準備去畜牧場看一看。
帶著幾個助手,張萬和來到位於一處山區間的畜牧場。
部隊對於畜牧場非常重視,不僅僅位置在根據地核心,而且派了一個營的部隊看守,尤其是涉及技術方便的,更是嚴格保密。
這份保密級別,張萬和是直接推動人。
作為後勤部部長,他很清楚,這種能穩定廣泛培育超優質騾馬的技術,國外絕對沒有,必然是世界最頂尖的畜牧技術。
自古以來,困擾騾子大規模培育的,就是難以穩定的培育優質騾馬品種,這也是保密的核心,在他的管理下,整個畜牧場沒有任何人看過完整的培養技術。
如此重視,是有原因的。
不提不可思議的三代大騾子,單單初代大騾子,不僅僅是軍隊的助力。對於普遍是小農經濟的廣袤農村來說,可以說是根據地乃至國家未來快速復興的強大助力。
“這麼多?”
走進畜牧場,看著畜牧場的清單,張萬和語氣驚喜。
騾馬,由公驢和母馬所生,畜牧場使用的是陳老闆提供的人工授精技術,大規模培育對母馬的需求很高,但公驢的數量需求不高。年初,李雲龍送來裝置和技術的時候,還送來了已經培育好的數千匹種驢和種馬。後來斷斷續續不斷送來所以隔一段時間,他就要確認一下數量。
“對,前不久獨立團送糧食來的時候又送來一萬匹。”
畜牧廠負責人說道。
“培育好的一代大騾子現在有多少頭了?”
張萬和問道。
負責人回到道:
“一半用來增加種群雙,一半用來培育初代大騾子,使用人工授精技術後,一胎能產出兩頭,目前有兩萬七千頭幼騾,還有一萬三千頭沒有出生。”
“獨立團那邊也是差不多的數量。”
“好。”
張萬和眼珠子亮起。
他為何說這初代大騾子是根據地甚至國家未來加快復興的希望?
部隊根據地都是農村,以小農經濟為主,人民群眾靠土地謀生,而老百姓耕地主要靠的是人力和畜力。
初代大騾子體重和尋常騾子差不多,駝載能力和挽力也差不多,但耐力要好三成。
最大的改良是飼養成本。
雜草樹葉基本都能吃,幹活的時候喂一點好飼料就行,糞便的肥料價值很高,而且抗病能力比部隊用的第三代絲毫不差,全年整體飼養成本是驢的九分之一。
一戶老百姓,有了一頭這種初代大騾子之後,等於多了只吃半人飯的兩個超級壯勞力,一年下來,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種子,能多打一半的糧食,還能減少一半的人力需求。其餘時候,還能搞一搞運輸等。
到時候,廣袤的,佔據國內百分之九十人口的農村地區,將被這種初代騾子驅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