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裡的擅長並不代表三叉戟組合實力就比3R強,而是他們的特點更符合這套戰術。
這就導致所有的球隊在面對巴西的時候,都不得不面臨兩個難題。
怎麼攻破他們那7個人組成的銅牆鐵壁?
怎麼在做到前面這一點的基礎上,守住三名天才球員的反擊?
想想是不是就很難了?
在楊浩前世,鄧加的這支巴西隊就已經非常難踢了,以至於到了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時候,1比2慘遭荷蘭逆轉的時候,很多人都無法接受,說那是一場假球。
當然,荷蘭隊的進球基本都是來自於巴西自身的失誤。
尤其是後來費利佩·梅洛的紅牌。
楊浩並不是說費利佩·梅洛的紅牌有問題,只是覺得太不應該了。
但這反過來也可以看出,鄧加這支球隊的難纏之處。
而現在,楊浩所面臨的這支巴西,要比前世那支更強。
不僅是因為卡卡實力更強,更因為多了一個世界第一的中鋒阿德里亞諾。
盧西奧和蒂亞戈·席爾瓦的組合在經過馬競的配合之後,也變得更加嫻熟默契。
還有麥孔和阿爾維斯。
這就不得不提到鄧加在這一屆聯合會杯上使出一大變招。
右邊後衛的主力是麥孔,因為麥孔能夠確保球隊的防守穩固。
但阿爾維斯經常替補上場,不是踢右邊後衛,而是踢左邊後衛。
這時候就會變成阿爾維斯前插後,內切右腳打門。
可以說,這套打法在巴西國家隊已經很嫻熟了,絕對是內部演練過的。
但,鄧加一直到聯合會杯才用出來。
藏得足夠深!
從戰術層面來看,楊浩所面對的這支巴西,真的沒有什麼明顯的短板。
他們就像是一隻縮排殼裡的烏龜,殼上還長滿了倒刺。
除了靠硬實力去拼外,基本沒有太好的辦法。
……
在球隊抵達約翰內斯堡後,楊浩就在教練組內部會議上收集了意見,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重點就是針對巴西的兩個關鍵節點。
一個就是要儘可能地切割開前場三叉戟,不能讓他們過多地靠攏在一起,形成區域性配合。
巴西人的超強個人能力,使得他們只要一靠攏在一起,立馬就能形成區域性配合,這就很要命,所以要透過防守的站位和跑動,儘可能切割。
第二個點,兩名邊後衛的前插更多是以接應卡卡的分球為主。
“大家都應該留意到了,在這支巴西國家隊裡,是不需要組織核心的。”
“或者說,在幾乎所有的巴西國家隊裡,都不需要組織核心,這就是六星巴西的實力!”
很多人或許會為,憑什麼?
就憑他們個人能力強啊。
要什麼中場組織?
我只要抓好防守,搶下球后快速透過中場,到前面迅速形成區域性區域的球員進攻配合,打出威脅就行了。
組織?
純粹浪費時間!
再仔細看看02年斯科拉里的那支巴西,是不是這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