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庫杜批先生小勝電腦。
用他當時的話說,這只是他用心工作的附送而已。
幾十年如一日地愛崗敬業,造成了他對這個最大的圖書館瞭如指掌。
這都是在盲盒元日之前。
那時,他已經90歲高齡了。
盲盒元日之後,世界發生了鉅變,庫杜批先生為此確實又發揮了一段作用,這個過程被記載進了2070世界的歷史,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
眼下,米豆麵對的,就是盲盒元日之後的庫杜批。
至於庫杜批在歷史上的這段時間又發揮瞭如何的作用,且看米豆的遭遇。
民眾在收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也是有著同樣的好奇。
重溫一下這位德高望重的歷史人物,也著實不錯。
自從科技實現了一切認知變為常識之後,就沒有人會專門去看這一段歷史了,遑論細節。
民眾的習慣就是,讓時間用在最有效率的事情上面,剩下的事情,交給科技,交給程式。
什麼對他們來說最有效率?
自然就是攫取資訊,刷出家庭積分。
與這無關的事情,都是不務正業。
所以,要不是因為米豆的直播,2070世界的民眾自然不會去看一下,這段歷史,以及這位在歷史上有濃墨重彩一筆的老人。
當一切都形成常識認知被大腦所接受之後,就如同吃飯的動作一般,再去研究沒有意義。
庫杜批在盲盒元日之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句話認知,他老人家坐寂在圖書館空空如也的場地中,三天三夜沒有進食之後,圓寂了。
臨了,他只是用粉筆,在地上寫下了一段偈語:
如果枯葉又綠,那是新生還是迴歸?答案在風裡。
這段歷史典故,也就成了歷史上的一筆,庫杜批成為盲盒元日前後,新舊世界的分水嶺時刻的代表人物。
歷史總是前進中不斷落幕,每一次落幕,都會伴隨著一首輓歌。
庫杜批就是輓歌式的人物,是人類進化的座標,僅此而已。
不知道米豆為何會面對這個人物,自然會勾起2070世界民眾的好奇心。
一個同根文明的使者,一個歷史座標的輓歌人物,他們的相遇,會迸發出怎樣的互動?
直播的時候,進行到這一幕的時候,民眾的彈幕幾乎將2070世界的伺服器給搞宕機,這是後話。
熱度之高,無法想象。
本來,這是一段蟄伏的歷史,猶如歷史的塵灰封起的信箋,怎麼就被一個地球小孩給開啟了呢?
這些,都是直播時候的資料盲盒。
米豆自然是無從可知。
眼下,米豆對著這位白鬍子老頭,禮貌地又道:“是您喊我來的嗎?”
“哦,不,孩子,我可沒有這個能量,我兩天沒有睡覺了,不,是一宿,之前的那一宿沒有睡是正常的失眠……”庫杜批喋喋不休的說了起來,有些跟所有上年紀的老人一樣,說話細碎,但他還是比較有條理就是。
米豆心裡算了算,顯然,庫杜批所極為強調的一晚,就是盲盒元日的那晚。
他有話說。
米豆果斷地打斷了庫杜批,道:“明白了,我是被人派來的,您可能正需要我的出現。”
果然,老人點點頭,表示同意,他又道:“你看,一夜之間,我們就要焚書,你想想看,1480萬本的藏書怎麼可能一夜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