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啟,裡頭明晃晃一片!
小小一個口袋,能有個十幾斤重,這會看清裡邊到底是什麼。
金條,幾種大小、形狀不等的金條!
沒傻乎乎掏出來,就在口袋裡拿著一塊看。
長條形,一面左側是個中山頭像外加古幣圖案,下邊印刻著“中央造幣廠”的字樣。
右側有“號碼DB2180”,“成色991.0”,“重量10.012市兩”的標記。
背面記號簡單,就“三十五年”。
不大一根,手感壓著直往下墜,這是條解放前1946年,位於滬上的中央造幣廠生產的正規十兩金條,俗稱大黃魚!
不用仔細數,毛一看,這袋子裡一樣的就有七八條,還有些與之差不多大小的長圓形金條。
體量小得多的也有,相偉榮估計這些的是一兩“小黃魚”,至於外形圓潤的那幾條,應該是銀號金條。
如今的無主之物,不拿白不拿,前些天是還沒進入農閒,走古道的人比現在多。
反正東西不會跑,所以相偉榮之前不急。
至於他怎麼知道這問題,也簡單:十幾年後,這附近山上山下的村子都慢慢富裕了,對於民間廟宇的重修也變得近乎無管制,就有人想著重修那座小廟。
湊錢,捐助,結果,有幹活的人發現了神像裡的秘密。
湊巧的是,發現那會還有鎮上的人來參觀視察工程進度,結果一幫人大眼對小眼,沒一個發財。
金條最終歸了國家,大家都拿了點能搓上幾頓的獎金。
這事全縣皆知,很多人猜測是快解放或者土改時,有人把這些金條藏進了神像背後的暗格。
不過最終沒個準確的結論,只能確定:藏金條的人一定已經死了,還沒後人清楚這事。
那時候,解放前跑彎彎的人都早能回鄉探親,要是人還活著,就算身在彎彎,為了這麼多黃金,也值得回來一趟。
等著,一個小時後,相偉榮才起身下山。
腳踏車還好好在那,挎包塞褡包裡,揹帶捆檔上,雙保險。
開鎖,騎車回縣城。
一個半小時後,宿舍裡相偉榮手裡拿著條“大黃魚”,腦子想著該如何把這玩意變現一部分比較合適。
現在屯金子是傻蛋,可賣金條也是傻帽!
這是解放前的最高等級官造金條,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黃金。
可就算如此,它的升值潛力和物價相比爛得掉渣!
賣?
如今國家嚴格控制貴金屬交易,私人要賣黃金,只能賣給人民銀行。
但如今人民銀行對足金的收購價是多少?
每克十二塊五,童叟無欺,自個除非腦子被驢踢了,才會把金條賣給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