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宗後山。
姜雨塵對眼前眾人的態度十分滿意。
尤其是那六個門人子弟的狂熱神情,更讓他感到心滿意足。
從師父太一那裡算起,這些門人都算是太一宗的第三代子弟了。
這些三代弟子,才是太一宗茁壯成長的根基。
在姜雨塵的設想中,宗門弟子應該以五十年到一百年為一代。
在修士漫長的生命中,能在百歲之前突破到元嬰期的寥寥無幾。
即便是小七這樣的天縱之才,想要在築基期和金丹期繼續突飛猛進,怕也要度過幾十年光陰。
尋常資質的門人弟子,百年時光也就堪堪達到金丹期罷了。
縱觀太行山脈境內的諸多宗門,能夠達到金丹期的修士都不甚多。
這一方面是因為各自宗門的敝帚自珍,只有核心門人才能修行根本功法。
另方一面也源於太行山脈的資源匱乏。不足以支撐數量龐大的消耗。
修士的境界每晉一階,對於資源的消耗增加了何止十倍?
縱然是三大宗門那樣的龐然大物,也斷然養不起大量的金丹修士。
為此,各大宗門不得不折中處理。
儘量以有限的資源,來供養門中的修士。
這也是聯合宗門大比的由來之一。
資源的分配,關係到每一個宗門的生存命脈。
就算姜雨塵可以威壓一時,也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矛盾。
而以他的見識而言,解決內部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一致對外。
這就像兔子急了都會咬人一樣。
太一宗要想徹底崛起,不可避免地就要與其他宗門有所衝突。
宗門的命脈被奪,根基受到動搖,就不會再有人繼續忍氣吞聲。
屆時,如何去化解這個矛盾,也成了姜雨塵的首要難題之一。
滅門之事說來簡單,也最容易做到。
可三大宗門多年來維繫著這個平衡,可不是真的沒能力進行一統。
這其中不僅牽扯甚多,還涉及到了個人的道途。
除了那些一心魔道之人,也沒有修士敢隨意造下殺孽。
殺孽深重的修士,在天劫之下化作飛灰,也是屢見不鮮。
這種涉及個人生死、道途之事,可不是隨便開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