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的身份大多也都是舉人的身份,只有個別目前已經是進士,在開封府裡做官。
舉人,呂渭綸也是見過一些的,那就是他在陝西擔任主考之時,不過他們與那些學子不同,那些剛考上舉人的學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未來沒有方向,或者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可這亭子裡的眾人,從眼神中都能看出來,他們異常的堅定,沒有那種渾渾噩噩的樣子,肯定是有自己的主見。
這也許就是思想上有主張,有見識的一些學子了。
……
亭子裡有些沉寂,呂渭綸發現他們大多都是在聊些家長裡短,這讓他有些失望,根據湯顯祖的說法,他們來這裡應該都是要討論學術和思想的。
雖說過了今日,他們可能就要離開此處,但也不至於一直來這裡嘮嗑啊!
想了一會兒,呂渭綸覺得,問題可能出在他的身上,也許是有一個陌生人來了,故而他們才放不開,或者說有些東西不方便當著自己的面說。
這一點,湯顯祖應該也察覺到了,於是打斷了眾人的話題。
“他也是被張居正所惡的,因此才到了這裡,大家不用拘束。今日就要分開了,你們就打算聊這些嗎?”
有了他開口說這句話,其他人才停下了談論,但還是沒有說什麼。
袁宗道看了看眾人,他們似乎商量好了,於是開口問道,“呂兄。我能問你兩個問題?”
“但問無妨。”
袁宗道淡淡道,“你的為官之道和做人之道。”
問這些時,其他人也都安靜下來了,他們也想要聽聽這狀元會怎麼回答。
這問題還真是讓呂渭綸有些頭疼,一上來就問這麼犀利的問題,看來他們是要看自己的思想與他們的是否一致了。
這就是在畫圈子了!
“為官之道……我沒什麼好說的,只能說希望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讓我大明越來越好,為大明做事,為百姓做事。”
這句話看似說的很簡單,其實亭子裡的眾人卻是不買賬,說的不明不白的,讓大明變好,哪裡好?怎麼變好?變好到什麼程度?
且實施起來是非常複雜的,讓大明變好,可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磨磨嘴皮子就能做到的。
……
“至於做人之道……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許多不同的階段,在每個不同的階段或許都有不同的感悟和對這世間的看法。”
“我們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是渺小的,有限的,只能去做自己目前認為對的事情,遵從本心。”
呂渭綸說這些也是在兜圈子,他們問的也太廣了,讓他無從下口。
袁宗道搖了搖頭,“所以,你說這些,還是跟沒說一樣。”
這確實也不能怪呂渭綸,他倒是想詳細說,但這兩個問題本就是貫穿人的一生,現在說的,以後經歷了些什麼,見識多了,就不一定這樣認為了。
總的來說,這東西還是要看具體實踐和環境變化的,可就算他按照現在的情況來詳細說這兩個問題,那恐怕也要說上了幾天幾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