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政治上尤其明顯,宦官和士人說到底都是政客而已,有了利益共同點,即使再大的血海深仇都會聯合的。
心中對這便宜外祖父埋怨透了,真被賈詡言中了,宋酆非要顯示自己能力,不聽外人之言,現在留下一堆爛攤子收拾,好在江東局勢尚在可控範圍內,若是壞了大好平叛局面,宋氏的崛起之路恐怕就會被攔腰斬斷了。
不過,現在當務之急是對付朝堂將要出現的針對外戚的彈劾。
宋氏道:“阿父兵敗,張讓等人必會諫言,若是陛下下旨議罪,這該如何是好?”
“姨母稍安,大父督撫平亂事宜,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陛下應不會如此。”
“若如此,便好了。只是朝會該如何應對?”
的確,皇帝不會輕易換將,但也不代表不能,歷史上劉宏清剿黃巾,緊要時刻不也三次換將?
關鍵劉宏心子軟,被左右宦官長時間言語蠱惑,便會改主意,這也造成了他後來很多政事前後態度改弦更張,變臉之快的原因。
伏泉道:“唯今之計,百官彈劾已避免不了,既如此,不如設計,讓外朝與宦官相鬥耳。”
“如何鬥?”
“姑母聽聞蘇不韋一事乎?”未想剛剛談及此事,竟又用到。
“蘇不韋?氣死李暠之人?”很明顯,宋後知道此人,畢竟蘇不韋可是活活氣死了一個九卿,堂堂秩中二千石的大司農,能不有名?
“然也,外侄聽聞,段熲招其入朝,其拒之。吾觀段熲非是寬厚之人,必記仇也,若此時有人重提此事,奏言其有罪,外朝之人該如何?”
宋後眼前一亮道:“其必爭也。”
……
次日,百官議政。
有議郎彈劾不其鄉侯、執金吾宋酆一戰而敗,損兵數千,奏請罷其兵權,擇選良人代替。
未幾,司徒袁隗、司隸校尉段熲等一干近半朝臣皆附和此事。
眼看朝堂諸公皆言罷除宋酆兵權,司空楊賜起身道:“臨陣換將,兵家大忌,請陛下三思。”
劉宏點頭,言只小敗,不能一概而論,便就此作罷。袁隗等人亦未想一次就拿下此事,便不再言。
後又有議郎上奏道:“扶風人蘇不韋,擅殺大司農李暠,其罪不可免,請陛下徹查。”
話音剛落,朝堂諸公臉色一變,紛紛向其望去,暗道何人慾拆黨人之臺,畢竟蘇不韋之名,黨人領袖郭泰可是好好誇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