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他們繼續在東亞地區尋找一個補給港。
最終他們將目光放到了大明的澎湖列島。
其實早在萬曆三十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曾經就侵佔了澎湖。
不過很快明軍就組織了50艘戰船2000餘人前去收復,荷蘭人一看雙方兵力懸殊,於是慫了趕緊開溜。
天啟三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顧恩命令雷爾率領一支由15艘大小戰艦,1000多精銳士兵組成的精銳艦隊,再次佔領澎湖。
其實嚴格說起來,應該算一個聯合艦隊,因為在這個艦隊裡,還包括當時剛剛冒頭,一心要討好荷蘭的英國兩艘戰船。
這麼大的陣勢,在歐洲殖民史上,還是很少見的。
因為在爪哇也好,還是在馬六甲也好,這麼大陣勢的船隊一到,當地人就會乖乖投降了,還何談抵抗?
他們估計得一點不錯,戰事剛一開始,果然把聞訊趕來的明軍打的落花流水。
同時荷蘭派遣艦隊駛至漳州海面,封鎖漳州門戶,企圖以武力威脅大明同荷蘭通商。
他們不僅燒燬了大量的中國漁船,甚至還登陸焚燬了幾個村莊。
荷蘭人還抓捕了大明的百姓作為俘虜,把他們先集中至澎湖島上,強迫築城。
共有1150名俘虜,役死者571人,所剩下的579人被遣送到巴達維亞,然後出售到其他地區作為奴隸。
荷蘭人在澎湖修建為堡壘後,說話底氣也足了。
大明的千總陳士瑛前來交涉時,荷方提出三點要求:
第一,允許荷蘭人在中國沿海互市;
第二,割讓澎湖予荷蘭人;
第三,禁止中國與葡萄牙、西班牙二國進行貿易。
這個條件直接激怒了天啟皇帝。
天啟四年正月,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船隊渡海武力收復澎湖,此次出征的是200艘戰船,一萬餘人。
福建總兵俞諮皋、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陸白沙島,首先與荷軍接火。
但明軍都是小船,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
東琉球公司同荷蘭人也是死敵。
於是鄭芝龍出手了,東琉球公司利用1艘蓋倫商船,成功的將5艘荷蘭的主力艦引出了澎湖。
在淡水以西的海域,東琉球公司的主力十艘主力艦一齊出動。
當荷蘭人發現東琉球公司的主力艦隊時才發現自己上當了。
他們只有一艘800噸的主力西班牙蓋倫帆船,其餘四艘則是500噸上下的蓋倫船。
而鄭芝龍這邊則是兩艘800噸以及8艘640噸的戰艦。
不止是噸位優勢,英格蘭輕型蓋倫帆船比老式的西班牙蓋輪船更加適合海戰。
由於船身的設計更加合理,船上的火炮更多。
所以雖然噸位相同,不過鄭芝龍的船可比荷蘭人的火力兇猛的多。
而且鄭芝龍的火藥中還新增了白糖,所以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一時間海面上炮聲不斷,雙方開始進士試射,炮彈落在戰艦附近的海面上捲起了巨大的浪花。
不久後荷蘭人800噸的鹿特丹號就被明軍的火炮擊中。
很不幸鹿特丹號的桅杆直接被明軍的火炮給炸斷了一根,這樣一來使得它的速度瞬間就降了下來。
海戰中戰船一旦失去了速度,很快就會成為敵艦攻擊的目標。
儘管一艘800噸排水量的戰船是異常堅固的,不過在明軍十艘戰艦的圍攻下,最終鹿特丹號還是沉入了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