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蘭珠還好一點,畢竟只是自己的小妾,小丫頭有時候還能跑到遼東來找自己。
哈齊婭可是自己的正妻,說白了就是滯留在京中的人質,她肯定是不能輕易離京的。
為了彌補自己的虧欠,李獻忠李獻忠在京城內的什剎海南面給他們買下了整整一百畝地種花。
雖說什剎海並不是京師的黃金地段,但是為了這一百畝地李獻忠還是進行了不少拆遷工作。
無論是京中官員富商的宅子,還是百姓的房子,一律買下拆掉。
光買地就花了白銀58000兩,這還是看在遼國公的面子上,不然許多人壓根就不會搬。
這次買地種花可謂是轟動了京城。
倒不是因為李獻忠的花費,京城中比這裡地段好的豪宅多的是。
主要是遼國公買下這麼大一塊地居然是用來種花的,這不是妥妥的糟蹋銀子嗎?
你在京郊買下百畝地最多也就2000兩。
不久後這座氣勢恢宏,佔地百畝的花園就建成了。
除了京師常見的月季,海棠,太平花之外。
還種植了大量的茉莉花,以及從委託魯密國(土耳其)商人引進的玫瑰同鬱金香這些品種。
擁有上帝視角的李獻忠對鬱金香情有獨鍾,重金招聘了魯密國的花匠以及大明最好的花匠前來培育鬱金香。
一旦荷蘭的“鬱金香熱潮”興起,這些小小的鬱金香將來會成為對付荷蘭人的終極大殺器。
屆時荷蘭人辛辛苦苦從全世界掠奪來的財富,都會因為這小小的鬱金香而落入李獻忠的口袋之中。
不過京師目前的氣候還是比較寒冷的,不利於這些花卉的成長。
所以李獻忠又令人用新生產出來的玻璃打造了一大片陽光暖房。
其實玻璃很早就被髮明瞭,古埃及人差不多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掌握了有色玻璃的燒製技術。
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掌握了玻璃的製作工藝。
唐代中國就已經熟練掌握了吹玻璃的技術,不過至此以後並沒有太大的發展。
制約玻璃成為普通商品的無法是2個難點,一是玻璃去色,二是大塊玻璃製作工藝。
其實透明玻璃很容易製作,除了矽砂外,加入天然鹼(碳酸鈉)同石灰石一同燒製就可以了。
難點在於高爐的溫度,最少也要1500度以上才能燒製出透明度比較好的玻璃。
在湯若望同宋應星的幫助下,目前平虜堡早就的高爐溫度輕鬆的突破了1800度。
高透明度的玻璃此前就已經被平虜堡生產出來了。
雖然13世紀義大利人就已經掌握了近代玻璃的製造技術,但是直到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才成了普通的物品。
李獻忠無恥的剽竊了納夫工藝流程,使得平虜堡的玻璃工坊得以生產出大塊的玻璃。
在陽光的照射下,大片的玻璃熠熠生輝,猶如一道道閃耀的瀑布。
它們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如同繁星般璀璨,讓人不敢直視。陽光與玻璃的結合,創造出一幅獨特而壯觀的畫面,讓人驚歎不已。
這些玻璃同鮮花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成為了京師的新地標。
普通的大明百姓自然是沒有見過這種大塊的玻璃,只當這些是水晶打造的。
而這座花園也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水晶花園”。
有傳言遼國公李獻忠為了表達自己不能長期在京師陪伴國公夫人的歉意,不惜花費上百萬兩白銀打造了這樣一座“水晶花園”。
更是有不少御史彈劾李獻忠窮奢極欲不顧百姓死活,建造這樣一座水晶花園。
但人家李獻忠遷地那是給了足夠的銀子的,並沒有強賣強賣。
這些建築雖然十分新穎但人家也沒有違制,使用啥不該用的裝飾。
天啟皇帝自然是不會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