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魏公公有結黨營私,提拔重用親信。”
“東林黨不是也一樣嗎?”
“若非東林黨人以權謀私,袁應泰、王化貞、張鳴鶴這些人是如何成為遼東經略同朝鮮總督的?”
“若不是這些人攪局,使我無數大明將士枉死,赫圖阿拉何至於拖延至今日方能攻克?”
“被諸多東林大佬譽為清官的李三才又是如何攢下400多萬兩銀子的家產的?”
“若是非要說二者有啥不同,無非一個是真小人,而另一個則是偽君子。東林黨不過是比魏忠賢多了一個憂國憂民的幌子罷了!”
原本孫傳庭覺得東林黨人都是謙謙君子,而閹黨則是一群做事毫無底線的小人,兩者怎麼可以混為一談?
如今被李獻忠這麼一說,還真是這麼回事。
看到一臉迷茫的孫傳庭,李獻忠接著說道:“本伯並非魏公公的黨羽,卻被東林黨人指為閹黨;同樣孫縣令只是看不慣閹黨陷害楊漣等人也被錦衣衛認為是東林黨。”
“他們一旦介入了‘黨爭’,看到的首先是黨派的利益,而並非是是非曲直。”
“葉閣老個人私德並沒有大虧,可他卻為了東林黨的利益置大明的遼東於不顧。”
“魏公公誠然是小人一個,可他們卻能堅定支援本伯消滅建州。”
“憂國憂民的東林黨,千方百計貪墨剋扣遼東的餉銀,軍械。貪得無厭的魏公公卻能確保遼東前線的糧餉充足,將士們的賞銀可以下發。”
“整天喊著為民請命的東林黨不斷增加百姓的賦稅,搞得天下的百姓苦不堪言。”
“魏公公誠然將朝堂搞的烏煙瘴氣,但他卻從不增加普通百姓的負擔,只是向那些富商徵收商稅!”
“在本伯看來,某些方面東林黨人還真就不如魏忠賢!”
“不過剛才孫縣令說這個官不當也罷,本伯卻不贊同。你我做官既不是為了他魏忠賢,也不是為了東林黨,而是為了這天下的黎民百姓。”
“本伯不管何人當政,本伯治下的遼東百姓必須安居樂業,大明的遼東決不允許有外族侵犯。”
李獻忠的話對孫傳庭的震動很大,他之前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不過有一點他同李獻忠一樣,不願意成為這兩黨的附庸。
他說道:“寧遠伯大義,孫某佩服,願為寧遠伯效力!”
李獻忠將孫傳庭帶到了他繪製的一副地圖前,然後對著孫傳統就是一陣激勵,鼓勵他為大明開疆拓土。
最終成功的忽悠孫傳庭帶領兩千平虜衛的預備役士兵,以及鄭芝龍在閩南地區招募的上萬福建百姓同五千名朝鮮勞工開赴臺灣北部的淡水及基隆港,開拓新的據點。
至於赫圖阿拉,這裡自然不可能再交還到韃子或者葉赫部手中。
大明以往佔領這些偏遠地區都難以駐守,而是選擇了摧毀城池,或者屠戮一波就撤退了。
這樣不解決根本問題,用不了多少年那些異族又會重新崛起,並佔領這裡。
然後以這裡作為根基,不斷向大明的邊地推進。
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將這裡變成大明直接的領地。
位置偏僻就修路,原本為了運送軍資方便,李獻忠也已經修了一條道路從撫順關一路向東南連線了薩爾滸,界藩城,古勒寨同馬爾墩寨。
只要繼續向前推進30裡就能到赫圖阿拉了。一旦道路通暢了,這些邊疆地區也就可以更好的控制了。
李獻忠已經讓薊遼總督閻鳴泰同自己聯名上書將這裡改名平虜縣,直接駐軍。
赫圖阿拉周邊還是有一些耕地的,如今大明遍地災民,只要讓朝廷從內地再遷移個一兩萬戶百姓過來,這裡日後便是大明的疆土了。
平虜縣的第一任知縣就由還在觀政的盧象升擔任。
不過考慮到平虜縣的特殊位置,李獻忠還是在這裡留下了三千守軍。
解決了赫圖阿拉之後,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寬甸六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