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破甲重箭也只能在二三十步內對他們造成一定傷害,這種遠距離的拋射形不成多少威脅!
很快雙方就進入了短兵相接的環節。
雖然炒花麾下的騎兵也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不過蒙古人向來就不是以重騎兵見長的。
一經交手之後很快蒙古人就處於了下風,僅僅只是一個照面,就有上百蒙古騎士被遼東鐵騎擊殺,而倒下的明軍卻寥寥無幾。
正當明軍準備繼續擴大戰果之時,他們卻發現蒙古人撤退了。
炒花使出了蒙古人最擅長的遊騎戰術。
就利用輕騎兵的速度優勢不斷的吸引對方的重騎兵追擊,等到對方的重騎兵精疲力竭的時候,再將他們吸引到自己的埋伏圈之中,利用鐵騎一舉擊潰對方。
在歐洲蒙古人就是憑藉著這種遊騎戰術,將歐洲的重甲騎兵給慢慢拖垮殲滅。
以炒花部現在的實力,即使可以如同他們的先輩那樣將遼東鐵騎吸引住,也沒有這個實力消滅他們。
査仲文很清楚,炒花之所以沒有選擇直接撤離戰場是想要拖住自己給正面戰場上的林丹汗爭取時間。
可他忽略了現在已經是火器時代了,雖然遼東鐵騎放棄了之前低效的三眼銃,可是三千騎兵中還是有三分之一攜帶了魯密銃。
原來的魯密銃是火繩槍,騎兵在馬上點火實在是太過麻煩了,所以之前的遼東鐵騎是不帶魯密銃的。
不過隨著魯密銃從原先的火繩槍改造成了遂發槍,所以騎兵又重新裝備了魯密銃。
而且為了方便他們在行進中瞄準射擊,這些魯密銃還加裝了一個木質的槍托。
當然了這些攜帶魯密銃的騎兵並不是“龍騎兵”。
因為他們手中的魯密銃儘管可以在行進中進行射擊,但是卻無法實現在馬上再次裝填彈藥。
如果在運動狀態他們的魯密銃只能進行一次射擊,之後還是依靠攜帶的馬刀進行搏鬥。
不過這時候魯密銃卻發揮出了作用,蒙古的遊騎戰術為了吸引敵人追擊,即使對手停下了他們也會反覆上前襲擾。
“砰、砰、砰”
隨著一陣白煙升起,前來挑逗的蒙古輕騎很快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魯密銃120步的射程,使得蒙古騎兵都來不及彎弓搭箭就已經倒在了明軍的火銃之下!
蒙古騎兵這也是第一次見識到魯密銃超遠的射程。
當明軍的火銃在前去挑逗的蒙古騎兵胸前打出一個個血洞的時候,炒花明白屬於蒙古輕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時他趕緊下令撤退,要是再同明軍糾纏下去,他們非得全軍覆沒不可。
而且這種犧牲並不能為林丹汗爭取多少時間。
查仲文也沒有選擇繼續追擊炒花,他明白遼東鐵騎是追不上蒙古輕騎的,魯密銃在馬上的命中率實在是低的可憐。
於是命令遼東鐵騎轉而夾擊正在同宰賽部糾纏的察哈爾騎兵主力。
而在右翼,負責進攻的五千察哈爾騎兵可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他們面對的是趙率教帶領的三千突擊營,雖然突擊營的名氣不如遼東鐵騎。
可是他們也是身穿重布面甲的,防護力遠遠強於這些穿著皮甲的蒙古騎兵。
如今重型布面甲已經成為了開原明軍的主力護甲,布面甲也可以達到扎甲8成左右的防禦力,但是重量會輕很多。
一套扎甲的重量要達到四五十斤,而重型的布面甲通常也就26到30斤左右。
而且布面甲的成本以及製造週期都只有扎甲的一半,這樣一對比扎甲明顯處於劣勢。
防護力不如扎甲那也只是針對冷兵器,面對火銃布面甲的防護力要明顯優於扎甲。
現在除了遼東鐵騎這支重灌騎兵外,開原明軍已經不再裝備扎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