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居然藉著這個事情第二次向戶部要銀子,戶部自然是駁回,讓萬曆用自己的內帑出錢給皇后補。
最後這個事情拖了8年,直到萬曆三十二年王皇后才拿到了自己的皇后之寶。
要是萬曆為了省銀子就一直將王皇后的喪事給拖著鄭貴妃可受不了。
這不是耽誤自己封后嗎?
但這個事情她又不方便發話,如果自己催萬曆早日給王皇后下葬,那麼百官肯定會覺得是自己急不可耐的要冊封皇后。
於是他只好讓自己的寶貝兒子福王出手了。
很快福王就上書,說自己要為親自進京為“母后”送葬,願意捐助白銀三千兩幫助王皇后治喪。
開始萬曆還有些詫異,因為儘管鄭貴妃在明面上不再爭這個皇后之位了,不過她與王皇后的關係並不算太好。
福王如此深明大義實屬難得,應該大肆表彰其孝道。
不過很快他就想明白了其背後的深意,一定是自己的愛妃擔心王皇后的喪儀遷延日久影響了自己的封后。
對於不能讓福王繼位這件事情萬曆一直耿耿於懷,如今有這個機會讓愛妃封后,他自然是不會再讓她失望。
他也明白福王獻銀的意思,為了能夠和自己的愛妃死後同葬一穴,他還是願意在銀子上做出些讓步的。
萬曆很快就批准了方從哲增補的禮部人員清單,並表示之前戶部問自己借的30萬兩銀子不用還到內帑了,直接用於這次王皇后的治喪,此外他再從內帑撥銀5萬兩。
一次出35萬兩銀子,對於萬曆這個“鐵公雞”來說絕對算的上是一次大手筆了。
如今一些地區的秋糧稅賦也已經押解到了太倉,另外遼東的戰事也剛剛平息了下來,暫時沒有大的戰事。
戶部倒也可以湊出一些銀子儘快完成這次喪儀。
畢竟如今大明的財政也不寬裕,場面還是要搞的,不過為了儘早下葬,許多東西就用現成的物品替代的,不再去單獨定製了。
畢竟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過年了,總不能大過年的還讓百姓在這裡服喪。
萬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一,萬曆的王皇后正式發喪,上尊諡曰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聖顯皇后,簡稱“孝端皇后”。
聞喪次日,文武百官素服行奉慰禮。
給在京文武官及聽除官每人布一匹,令其自制喪服,要穿二十七日才能釋服。
第四天早晨,在京官員要穿素服至右順門外,服喪服祭奠,完了以後還要穿素服行“奉慰禮”三天。
從第四天起,武官五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的命婦用麻布蓋頭,除去首飾,洗淨脂彩,穿麻布衫裙和麻鞋前往坤寧宮(皇后生前的住所弔唁哭臨。
外地官員的喪服與京官相同,從聞訃之日起,官員在公廳須穿喪服,命妊也與在京命婦同,皆三日百除。
京城百姓穿孝服,帽子上必須纏上白布二十七天,外地三天。
自聞訃日起,京師禁屠宰二十七天,外地三天。
全國停止音樂、祭祀一百天。為官者百日之內不得嫁娶,庶民百姓一月之內不得嫁娶。
全國所有的寺院,必須晝夜不停,鳴鐘三萬響。
孝端皇后的梓棺在坤寧宮停放21天后,開始出殯。
出殯前,萬曆皇帝親奉冊寶祭告太廟,遣官祭金水橋、午門等神抵。
百官穿喪服赴朝陽門外向靈樞辭別。
出殯當日,將皇后靈樞安放在皇堂。皇太子朱常洛用玄續玉璧祭奠,行奉辭禮。
然後孝端皇后的梓棺被安置在了定陵。
儘管已經極大的壓縮了開銷,但是孝端皇后的喪儀還是花費了70萬兩之巨。
天上人間更是損失慘重,直接關門歇業了3個月。
雖說不用穿著喪服過年,但是一切娛樂活動都被禁止了,這個年過得實在是沒有年味。
但是文武百官很快就覺得不對勁,因為福王朱常洵藉著皇后大喪的機會在京城滯留了不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