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幸虧鑄造的是紅夷大炮,本身的射速就比較慢。如果是佛郎機炮那種速射炮,恐怕打不了多久就得歇菜。
現階段鋼的質量還不是那麼好,總體來說銅炮的效能要優於鐵炮。
但是由於銅的成本要比鐵高出不少,所以大明並沒有大批次鑄造銅炮。更別說是紅夷大炮這種12磅火炮了。
這次試射非常成功,平虜堡鑄造的銅炮射程穩穩地超過了1500米,甚至比葡萄牙人的那批火炮更遠。
不過當第二次試射的時候,李獻忠卻傻眼了。
雖說射程比第一次可能要稍微近個100米的樣子,但是巨大的爆炸聲,瞬間將周邊的樹木給炸倒了一片。
居然是開花彈。
原本他還想建議工匠們研究開花彈,沒想到他們居然已經制造出來了。
另外遂髮式的魯密銃也已經被研究出來了。
不過李獻忠對此卻沒有太驚訝,五十年前歐洲就研發出了遂發槍,不過目前火繩槍依舊是戰場上的主流。
原因很簡單,遂發槍打不過已經很成熟的火繩槍。
這個時代的遂發槍在射擊速度上並不比火繩槍快多少。
士兵發射火銃需要先清理槍膛中的殘留,然後將一定量的火藥放入槍管中,再放入鉛彈,再塞一些碎布固定住子彈和火藥,再把另一種精製的火藥倒滿引發的火藥池,然後還要把火繩固定到扳機上,開啟火藥池,瞄準,開火。
遂發槍也僅僅只是在最後兩步上要比火繩槍節約了一點時間而已。
之前那些繁瑣的步驟其實都是一樣的。
但是由於技術原因,燧發槍經常打不上火,點火率低。
這樣一來僅有的一點點射速優勢也沒有了。
這個時代你讓士兵用燧發槍打火繩槍那基本屬於送死。
以至於歐洲的許多士兵拒絕使用燧發槍。
當然加快裝填速度也是有方法的,比如可以用紙殼將火藥定量裝,這樣每次士兵就不用再去估算需要多少火藥,直接全部往裡倒就行;再事先用鹿皮直接包裹鉛彈,這樣將省去了塞破布的時間。
這兩種手段李獻忠已經交給了平虜衛,所以平虜衛發射火繩槍的速度已經可以達到30秒一發,幾乎是普通火銃的兩倍速度。
所以他對燧發槍並不感興趣。
要徹底解決火銃的射速問題,需要製造出後裝槍,再配合米尼彈,可以直接將固定的子彈推入槍膛。
這種技術要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才出現,以他一個“鍵盤俠”的能力是無法完成這些改造的。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平虜堡製造的燧發槍點火率居然是百分百,連射了十次都沒有出現點不上火的問題。
李獻忠本以為是湯若望的功勞,但他卻說道:“親愛地寧遠伯,你應該感謝這位韓公公,他用你們大明的百鍊鋼作為彈簧的材料,大大提高了點火率。”
“而且開花彈是他搞出來的,他對鑄炮也很有研究,正是有了他的協助我們才能這麼快就完成紅夷大炮的鑄造。”
湯若望的話讓李獻忠大吃一驚,這位韓公公正是之前他死皮賴臉向兵仗局劉太監要來幫忙指導魯密銃工藝的。
沒想到居然還撿到了一個寶。
原本他給情報司提供了三個人:宋應星、徐光啟、畢懋康。
很可惜此時宋應星才二十多歲而且四年前剛中舉人,目前還在科舉路上努力,對來遼東沒有興趣。歷史上他六考不中進士後才放棄可科舉。
而畢懋康現在是山東的巡鹽御史,官不大,才七品,可人家也不願意給李獻忠來造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