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此時李獻忠的奏章又上來了,他提議直接從將銅直接從遼河走水路運到耀州的出海口,然後在那裡走海運到天津衛。
這樣比陸路運銅的效率高出許多,也可以節省不少運輸成本,當然前提是要新建一座港口。
然後遼東巡撫閻鳴泰也發來奏報,說是耀州附近的營口鎮附近適合修建港口。
但是問題來了,修建港口的銀子又要遼東巡撫衙門來出。
這戶部就不幹了,為了運個銅,遼東又是築城,又是修路,還要建港口,但最終一點利潤都分不到。
儘管萬曆屬於鐵公雞一毛不拔的型別,不過這回他也明白一點好處不給是不行了。
最終他們達成妥協,紅透山銅礦出銅的收益,1成用於礦場的運營及鍊銅作坊的修建,1成歸屬遼東巡撫衙門,2成歸屬戶部,6成納入萬曆個人的內帑。
遼東巡撫衙門再度撥銀5萬兩用於營口碼頭的擴建。
朝廷派出運船及水師負責遼河的內何運輸,及到天津的海運。
此時原來不起眼的耀州變成了香餑餑,只要港口一旦建成,遼東就多了一個對外貿易的視窗。
雖然從萬曆十五年開始朝廷就禁止民間商人下海通商,可大明走私貿易從來沒有停止過。
李獻忠透過獻銅饒了這麼大一個圈子,最核心的目的其實就是用一個正規的手段修建營口港。
作為一個後世之人,他自然明白大航海時代的意義。
雖然他控制了開原三關,掌握了對蒙古的陸上貿易通道;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控制了海上貿易,整個遼東才會被徹底盤活。
當然如果要從港口條件來說,營口港遠不如位於金州衛的旅順港,不過能擁有一個商港將大大提升遼東貨物的週轉。
原來毫不起眼的耀州衛,便成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地方。
李獻忠的地盤畢竟在開原,如果他用現在手下這些將領調到耀州,其目的也未免過於明顯了。
於是他只能等繼續求助於自己二叔李如柏。
希望李家可以推選出合適的人選來作為耀州守備,這樣一來方便自己掌控營口港。
不久後,李如柏就送來了幾個候選人供李獻忠挑選。
他的目光很快就停留在了“祖大壽”這三個字上。
李獻忠暗自後悔,自己居然忘記了這一茬。
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官至遼東副總兵,是李家的心腹將領,之後雖然因為朝廷對李家的排擠而被迫丟掉了兵權,可祖大壽肯定是李家的人啊!
自己居然差點錯過了這樣一位大將。
祖大壽此時為寧遠中右所遊擊,李獻忠很快就透過閻鳴泰的關係,將祖大壽調到了耀州。
由於新建營口港,調整耀州的守軍也很正常,這樣一來營口就落到了自己手中。
雖然暫時還不知道營口駐紮的水師由何人掌控,不過在大明官場,只要有銀子,還有辦不成的事嗎?
正當李獻忠志得意滿之時,茅元儀從京中傳來了訊息,萬曆已經給紅透山礦場派出了礦監。
這位公公不是別人,正是當初在醉仙樓,對自己拂袖而去的那位御馬監的劉公公。
新書上架,求推薦票,月票,評論,訂閱,打賞支援!
感謝書友“海上野風”的打賞、以及書友“星塵770”、“馬吉可泰倫”、“20210301106583291072”、“聽追烤雞腿”的月票支援。
感謝兄弟們的訂閱!
 本章完